孩子為什麼會反抗


/鐘碧芳  採訪諮詢/陳貞旬 幼兒心理學教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或長或短的一段反抗期,令父母感到既頭疼又難以管教。其實,反抗期正是孩子邁向獨立自主的轉折階段。只要瞭解孩子反抗背後的原因,對孩子多一分理解,就能有效化解親子之間的衝突,也能減少教養上的挫折感。


 


 


成長的必經過程


就像成人的生理週期一樣,孩子的成長週期也有高潮和低潮。只是大人能預知自己的情緒感受,但孩子卻還不能。根據國外的調查結果,孩子通常每過半年就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所以父母常常突然覺得孩子“變壞了”“不乖了”。因此,預先知道孩子各個成長週期可能出現的行為反應,並做好心理準備,還是相當重要的。


  


孩子說慌不是故意


孩子的行為是大人世界的反射,有時大人很奇怪孩子為什麼要撒謊,但在探究原因之後,卻發現原因可能出在大人身上。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罰而不願意說出真相,因此,如果父母能夠改變一下教養態度,讓孩子面對問題時多一些信心和勇氣,那麼他就不需要編造藉口來撒謊。


  


教養的反作用


對父母來說,養育小孩是一項極大的修煉。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這就是教養的反作用,通過與孩子的交流,父母也能從中反思自己,進而做出修正。


 


學步階段最頭疼


 2歲的孩子最讓人頭疼!”相信這句話很多父母都聽過。不過,並非每個2歲的孩子都那麼可怕,也許還不到2歲時,孩子就已經出現大人眼中的叛逆行為。


  


讓孩子自己動手


2歲之後的孩子多半已經有了自我概念,開始察覺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對許多事情都充滿興趣,總想著“自己動手做一做”,卻又常常因為做不好而洩氣、發火。此外,父母可能因為不堪忍受為孩子善後的麻煩,進而阻止孩子自己動手做,以至產生親子衝突。


 


其實,這個階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順著孩子毛髮的方向梳理”,如果逆勢而動,那麼親子互動的道路一定崎嶇不平。因此,父母要掌握孩子自主性的萌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動手做,協助孩子及早掌握應有的能力。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那麼,對於孩子那些令人傷腦筋的搗蛋行為,父母到底該不該阻止呢?這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孩子的行為是累積感官經驗的最佳途徑,有時不需要過度限制,畢竟“搗蛋”可能只是大人的看法而已,也許孩子自己感覺是完全正常的。當然,這些行為也必須都建立在安全與符合社會規範的前提下。


 


凡是3歲以前的孩子,注意力都容易被轉移。如果不希望孩子碰到某件物品,父母最好把該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同時幫孩子找到其他替代物品,以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就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衝突。


 


3技巧應對反抗


孩子之所以要反抗、鬧脾氣,往往是因為不被成人瞭解。在面臨類似情形時,父母首先一定要有同理心,讓自己和孩子都冷靜一下,然後再做處理,千萬不要落入與孩子的正面交鋒中。


 


技巧1:瞭解原因,以柔克剛


事出必有因,當孩子出現反抗行為時,不要急著去壓制他,在很多時候,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反而更有效。要試著瞭解孩子為什麼要反抗,幫孩子開啟心結,重視、尊重他的需求與想法,敞開心胸與孩子真誠溝通、深入交流。


 


技巧2:提供有範圍的選項


面對喜歡把“不”掛在嘴邊的孩子,在溝通時儘量避免“好不好”“要不要”等不確定性的用語。事先挑出成人可以接受的選項,讓孩子在其中做出選擇。不要問“你想怎么樣”“你想要什麼”,否則他可能會提出令你大傷腦筋的要求。可以明確地問:“你要喝牛奶,還是果汁?”這樣縮小可選擇的範圍,既尊重了孩子的選擇權,也減少了大人的麻煩。


 


技巧3:不破壞秩序感


3歲以前的孩子對生活步調相當敏感,如果秩序感糟糕破壞,他會感覺非常不自在。因此,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是穩定情緒的最直接方式。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來自于平日的相處,一旦生活中出現小變化,大人最好事先告訴孩子,這樣就不用擔心失去平日建立的信任感。


http://tw.mag.cnyes.com/Content/20111226/69CC453AA96B4B3281531AC1DAA3


469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