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國直擊 英國教改現場 ─學習,可以這麼好玩!




2012-05
/
親子天下雜誌34
/ 作者:陳雅慧




 




 




 




一九九○年代末期,英國中學生成績持續惡化,一九九七年起,英國人試圖用「創造力」改革教育,不增加新科目和新課程,反而把藝術家送進校園,他們想改變什麼?上課模式超越講光抄,孩子圍坐地上像在劇場辦活動,他們想傳達什麼?《親子天下》記者越洋到英國教育現場,直擊創造力改革的威力。




 




為了挽救崩壞學力,英國在現有教育制度中打開「創造力」的大門,




 




他們發現,孩子未來的工作有6成根本現在不存在,




 




比學習更重要的是找回好奇心,學會主動「學習」(learn to learn)的能力,




 




繼上期越洋採訪日本教改革命,本期《親子天下》再訪英國,探索真實的學習。




 




「學校裡面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我的教室!」八歲的英國小學生愛麗柯斯和亨利不假思索的回答讓我很詫異。這樣年紀的孩子,他們最喜歡的學校角落不總是教室以外的沙坑、操場、溜滑梯嗎?




 




他們牽著我的手到二年級教室的學習角落參觀。因為導師是自然科老師,因此這個角落布置得就像一個小小科學博物館。愛麗柯斯給我看一支放著油和醋混合的試管:「你看喔,因為醋比油重,所以會沉在試管的下面,」她用力搖一搖油醋後放在架上,要我等試管靜置一下後,再檢查一次。亨利迫不及待的從櫃子裡拿出一台利用空氣壓力原理製作的寶特瓶動力小車,用力的擠壓小氣球,讓車子往前衝。




 




這兩個小學生用害羞的語氣和熱情的眼神告訴我:「學習,就是這麼好玩!」愛麗柯斯和亨利就讀的梅德利小學(Madley Primary School)在英國伯明罕郊區,從伯明罕坐火車還要大約一個小時。六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阿嬤告訴我們,當地最大的「產業」,就是蘋果酒工廠和牧羊。




 




教育拉警報 ─ 學生成績持續惡化,青年失業率每況愈下




 




位在英格蘭半島中央的伯明罕是人口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傳統上,以製造重工業為經濟主體,城市發展因此面對產業外移和經濟轉型的龐大壓力。英國的伯明罕,很容易讓台灣人聯想到高雄。




 




因為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要依靠大量勞工,伯明罕三成人口是外來移民,最主要來自巴基斯坦。新移民家庭的平均出生率是一般英國白人家庭的三倍,平均一對夫妻生五到六個小孩。二○○七年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新生男嬰最受歡迎的名字已經由「穆罕默德」取代「傑克」。




 




新一代的「英國人」面對巨大的改變和挑戰:傳統工作消失、創新經濟人才的需求孔急。創新人才要怎麼培育?大家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五成七的伯明罕小學生和五成二的中學生父母是新移民。從伯明罕學校改革的行動,可以一窺英國面對的挑戰。




 




「一九九○年代末期,英國十六歲學生的畢業學力檢測(GCSE)在英語和數學等基本能力科目中,學生成績持續惡化。能夠達到基礎水準的學生不到一半,在過去,這些學業成就低落的學生離開學校,還能進入工廠找一份勞力工作維生。但這些工作都消失了……」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執行長保羅‧寇拉(Paul
Collard
)指出,面對愈來愈高的青年失業率,政府無法迴避改革教育的危機。保羅‧寇拉分析英國選擇用創造力改革教育的歷史背景,「英國政府研究指出,現在還在念書的學生,他們未來的工作有六成都還沒有『被發明』!」面對這樣的未來,傳統教育失靈,迫切需要被改變。




 




創造力改革 ─ 啟動「創意夥伴計畫」,把藝術家送進教室




 




一九九七年,英國工黨提出「教育第一」口號當選執政,投入用創造力改革教育的計畫。在工黨政府支持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成立,二○○二年推出「創意夥伴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成為英國創造力教育旗艦計畫,到二○一一年為止,和兩千七百所英國中小學合作。超過一成以上的英國中小學曾經參與這項計畫。




 




創意夥伴計畫的基本模式是把藝術家送進教室,帶進創造的元素,成為傳統教育改革的觸媒。最核心的理念是要改變知識的單向傳播方式,要讓學生參與學習,感受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從學習中建立個人的成功經驗,讓自信心扎根。




 




「就是要建立一種『友善小孩』的學習方式,」保羅‧寇拉說。




 




創意夥伴計畫的執行並不是增加學校的「創意課程」,而是協助學校尋找一種新的學習途徑。這項計畫最先進入的是在傳統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校,因為在這些學校裡,學生已經失去學習的信心,覺得自己不能、不行。




 




創意夥伴計畫的合作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諮詢學校」的方式加入。這種合作模式的期間是一年,學校將會獲得CCE三千英鎊(約十四萬一千台幣)的預算,學校本身則必須提出約一千英鎊的預算(約四萬七千台幣)。




 




第二種則是「變革學校」,英國有八五五所學校參與計畫。合作模式三年,每年CCE撥一萬五千英鎊(七十萬五千台幣),學校自己必須提出五千英鎊(二十三萬五千台幣)的預算。參與變革學校計畫的學校,必須有積極改變的決心。將駐校藝術家視為「直言不諱」的好朋友,學校須指定一位專職的人員擔任計畫的共同負責人。




 




第三種則是「創意學校」的合作。CCE挑選原本在創意教育就表現傑出的學校,更深度的合作培養這些學校成為該區域的區域創意中心。三年期間,每一年學校除了自行提列的五千英鎊預算(約二十三萬五千台幣)將會獲得額外兩萬英鎊的投入(約九十四萬台幣)。




 




除資金之外,不同合作模式的學校,都會另外聘請駐校藝術家,協助發展出該校的創意教育策略。合作密度最深的「創意學校」,CCE除了駐校藝術家外,還有專業的教育顧問協助學校研發和執行未來的策略。




 




三月的早上,在伯明罕市中心,司機依循我們筆記裡的地址索引,不太確定的停在購物廣場附近。似乎穿過前面教堂,就是我們要找的「虛擬學院」。沒有招牌、沒有指標,在一個社區活動中心的二樓,虛擬學院主任艾莉森(Allison Rogers)正等著我們。




 




虛擬學院是一所「中途學校」,專門接收中學輟學生,協助他們重新回到主流學校和社會。已經教書四十年的艾莉森說:「我們要幫助這些孩子趕走對學習的恐懼。因為他們多半都覺得自己很笨、學不會。所以我們要幫忙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幫他們設計出適合自己的課程,一點一點建立自信心。所以,我們本來就需要一種『不一樣』的學習。」




 




艾莉森說要帶我們參觀他們的「數學課」。進到教室裡,六、七位學生圍著老師和電視。老師正在播放幾段短片,都是關於金融機構推銷貸款和信用卡的廣告。每一段廣告播完,老師要學生試著仔細的精算廣告裡面已經告訴你的優惠,和可能發生的費用以及最後必須付出的利率。老師解釋複合利率的計算模式,並實際算出廣告個案中貸款金額和利率。




 




十四歲的莉莉看起來和任何街上的英國青少年沒有不同。但是,她去年六月因為同學霸凌離開學校,就沒有回去過。媽媽開了一間美容沙龍,她原本想在自己家的沙龍工作,不再繼續念書。現在她在虛擬學院上學,跟著老師和同學在伯明罕參觀許多的藝文活動,下一個月也要和同學一起演出莎士比亞的舞台劇,「老實說,半年前我無法想像自己會繼續上學,也更不可能想到我會演什麼莎士比亞。」艾莉森在介紹「虛擬學院」時告訴我:「協助孩子找回學習的自信,一點一點建立成功經驗,可以讓他們覺得學習很快樂、很安全。不催孩子,他們準備好了想要往前走就告訴我們。其實,這也是找回他們的人生。」




 




釋放創造力 ─ 造一個沒鐘聲、不排排坐的教室




 




一所創造力學校有幾項重要的特色,從外在看學習的方式,老師的角色、教室的空間和上課的時間都和傳統學校大大不同。




 




傳統的學習,老師單向的教學、學生在教室排排坐、上下課依據鐘聲。但是,在強調釋放創造力的學習裡,老師只是協助者、教室的空間設計成便於互動和討論的工作坊、上下課時間依據主題可能延伸和縮短。




 




梅德利小學每一年級的教室中心都像是一個小小的圓形劇場。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孩子圍繞著自己周圍,高高低低坐在錯落的長椅上。老師和孩子的距離很近,可以清楚看到每一位學生的表情和反應。老師每次說明告一個段落,孩子就根據任務編組,或是能力分組回到各自的小桌工作。




 




引導我們參觀學校、滿臉雀斑的六年級小男孩,介紹他的教室時告訴我,因為自己的數學學習比較好,因此坐在離老師比較遠的那一桌,有比較多自己練習的時間。英語的成績比較不好,則是坐在離老師比較近的一桌,老師會花比較多時間一對一就近指導。




 




低年級的教室裡面,幾乎都有小動物。我們進到三年級教室時,一個胖胖的小女孩落落大方的對我們打招呼說:「你好」,接著指著地上籠子裡的棕色小兔子說:「牠是彼得,也是我們班上的。」




 




真實的學習 ─ 自己動手、動口學到生活裡的知識




 




創造力教育除了看得到的學習模式不同,看不到的學習本質也有很大差異。傳統的學習模式是設計固定的主題,排課程讓孩子來學,全部的人都是用同樣一套課程。學習的過程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多半是聆聽、練習和背誦,成果則是展現在個人的考試成績。但創造力學習著重真實生活裡的學習,學習的過程在生活經驗中累積和印證,學習的成果是和同學一起努力的收獲。




 




伯明罕市中心的星堤小學(Starbank
Primary School
)在創意夥伴計畫中,選擇了設立廣播電台來協助學校推動識字教學。副校長莎拉邀請了英國BBC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擔任駐校藝術家。兩年前廣播電台成立,由學生自己組成行銷團隊,策劃電台命名的競賽計畫,後來將電台命名為「火箭廣播網」。這群負責行銷計畫的學生,也負責管理部分預算,他們後來決定製作電台宣傳的布條廣告,張貼在學校的門口,同時也製作了火箭電台的識別標誌和貼紙,很受學生的歡迎。




 




駐校的藝術家今年三十歲,大學念的是電機,從廣播電視的工程人員轉向節目製作人,現在是自由接案的節目製作人,「有些孩子在教室裡完全不說話,但是到了節目卻願意談起自己的寵物或是喜歡的書。談到識字計畫,大家常常只記得要孩子多練習讀和寫,卻忘記聆聽和表達也是重要的基礎。」




 




改革關鍵點 ─ 帶資源進教室,用藝術思維改變老師




 




創造力夥伴的模式,是把外在的資源和改變的因子帶進教室,協助老師。「老師是改變的核心。但是很多教育政策為了改變,要老師統統從教室離開,到大學或是研究所裡面去進修,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老師們應該要時時和學生在一起,所以我們讓藝術家進到教室,從第三者的客觀角色去觀察和幫助老師。」保羅‧寇拉說。




 




 




星堤小學幼稚園的老師維琪,在教室彈著吉他用甜美的歌聲帶小朋友唱歌,每個小孩都專注的看著維琪,跟著節奏唱歌、手舞足蹈。維琪在去年跟著駐校藝術家,利用每天早到學校一個小時,學會簡單的吉他合弦,「我從來沒想過要嘗試學彈吉他,唱歌原來這麼好玩,小朋友也很愛。現在,我對自己學習新東西更有自信,接著計畫學跳舞。」




 




虛擬學院的主任艾莉森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察到一起工作的藝術家是怎麼問學生問題,「他們會問很多主觀感受的問題。」同時,看到不同的藝術家用不同的工具工作,比方說,有人拿攝影機記錄和說故事。




 




老師看著看著就會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難,願意自己試試看。




 




在台灣,創造力和想像力一直是大家重視的課題,也是未來產業和人才急需要的競爭力。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認真思索過,創造力的學習並不是增加一些新科目和課程,而是換一種方式來學。甚至,「孩子都是帶著好奇心來上學,是我們有太多要教,最後還教他們不要有創造力。」保羅‧寇拉接受訪問時,這段話深深的衝擊我,最後和所有的大人彼此提醒。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32396&login=true&page=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