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生侮慢---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前幾天「關於無助」這篇留言,好像觸動了許多版友的記憶。其中,瑞燕老師提到「寵」這件事,我也有很深的感觸。




 




一般來說,「發脾氣」比較接近「耍賴」,用「無助」來講,離常人的經驗太遠。由於對孩子的瞭解不同,所採取的因應方式自然就不同




 




我的教養方式,也不被家人認同。我也跟很多版友有同樣的經驗—溝通無效,徒增傷悲。




 




我帶孩子的方式,也不見得被多數的專業人員認同。




 




「你對孩子太好了!」這是我常聽到的話。




 




教養的方式,因為不同個性、價值觀,或者是採用的理論不同,會有差異。




 




我尊重其他的教養方式,我相信,大半的人對孩子,都保持著良善的意念。




 




這樣說好了,我對於我想帶出來的孩子的樣子,跟別人心中的形像可能不太一樣。




 




我希望我帶的孩子,能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有自信、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孩子順從一個合理的要求,而不是順從我。我給予孩子很多的空間,讓孩子嘗試、探索,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清楚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讓孩子能為自己負責,包括對自己的情緒。




 




然後,根據我的知識,要達到我的目標,我得要這樣做:




 




我要常同理孩子,幫助孩子清楚自己的內在世界。




 我要等孩子,我要多聽孩子說話,我要善用說理,也要尊重孩子。我會想辦法幫孩子爭取空間,讓孩子能做他有興趣的事。




 我會教導孩子跟情緒有關的知識,還有如何跟人互動。




 我會用各種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對他的喜愛,我也會清楚告知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自己會以身作則,我也清楚告訴孩子我做不到的事。




 我對孩子講話,不會出現難聽的話,也不大小聲,也不威脅孩子,不會體罰,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負面示範。




 




以上這些,特別是最後一點,會很像「寵」孩子。




 




專家常說,家庭成員要「教養一致」。我也是這樣建議家長,可是我自己目前做不到。




 




就這點來說,許多版友比我的溝通技巧,厲害多了!




 




越親近的人,有時候,越聽不進勸告,這點,在我身上也沒例外,只好盡量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