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嬰同室~轉載自鄭宜珉老師




 




媽媽去醫院待產、生產後,新生兒被包巾包著放在旁邊的嬰兒籃睡覺,或是帶去醫院的嬰兒室讓媽媽可以休息,雖然這似乎是很平常的醫院基本程序,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顯示,把新生寶寶跟媽媽分離,是會造成寶寶壓力的....




 




雖然有新證據新研究是好事,但是,有關這個從遠古時代,人類本能就知道的事情,2011年才有研究,實在很難說服我這是“新”研究.....




 




Q:1、可是我怎麼覺得把新生兒"單獨"放在需要休息的媽媽旁邊是會造成媽媽壓力的, 對新生兒而言離開母體就是必然的分離,然而對產後也需要恢復體力或是開刀不能下床的的媽咪,強迫"母嬰同房"就是一種壓力。




2、或許一生完就突然與已連結九個月的寶寶分離,對母體而言才是種壓力吧.......當然一生產完就母嬰同房還是需要旁人的幫忙(照顧母親與寶寶),不是說寶寶就丟給疲累的媽媽照顧就好。




 




A: 自然界沒有一種哺乳類,能準備好在生產完就立即忍受親子分離(不管親代或子代都一樣),分離必須是漸進的,溫柔的產程本身是一次準備,尊重親子雙方的生產方式又是一次,然後人類分化複雜的大腦,更需要接下來3-7年,讓雙方漸漸做好分離的準備,不幸的,寶寶的弱勢讓大人會用獲得生活模式的便利為由,強迫”他們立即分離;同樣的,產婦相對於醫療體制的弱勢,也讓醫療體系“創作”了這種宇宙間,只有人類獨有的親子分離醫療模式,為的其實也是醫療體系的便利。原民社會的媽媽生產後,多半會有很多女伴們,一起幫忙媽媽享受親子共處時光,這或許值得我們思考;沒有人應該被強迫,但是每個人都該被給予充分的資訊和支持,以做出有智慧的決定。




 




 




Q:以前沒有剖腹產,以前的媽媽多數也比較年輕,產後恢復比較快。我的經驗是, 現在如果把剛出生的小孩子,跟30歲以上剛剛剖腹產後的媽媽放一起,可能爸爸要先瘋掉,然後是媽媽得到產後憂鬱症,這樣最後還是苦了孩子,所以我想還是先委屈一下小寶寶。




 




A:剖腹產的爸媽,早產兒的爸媽,產後憂鬱症的爸媽,都是需要獲得額外資訊和支持的族群,但是他們在親子早期接觸上的需要,和天下千萬種哺乳類無異,父母的無助和憂鬱,不是源於和寶寶相處,而是源於支持和資訊的不足,以及"專家"、 "權威"剝奪了爸媽的自信。經驗證明,產後憂鬱症反而會因為獲得支持和有品質的親子相處而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