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淺談遊戲治療




 




 ■許潔怡




 




提到遊戲,相信很多人馬上就會說:『就是玩嘛!』。事實上,好玩僅僅是遊戲中的一部份。遊戲,還有治療的功能哦!




 




一、遊戲




 




   要談遊戲治療,首先得先談談什麼是遊戲。關於遊戲的定義可說是眾說紛紜,研究方向簡要的可分三個取向:




 




(一)遊戲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這個取向認為遊戲是某種人類的行為傾向,這個傾向包含下列共同屬性(1)是內在引發的行為(2)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目的(3)和探索行為不同(4)並非是工具性的行為(5)不具有外在強制性的規則(6)主動參與的。




 




(二)遊戲是一種行為:有些學者嘗試用行為特徵來界定遊戲的意義,但目前為止對遊戲有哪些行為特徵仍無共識。




 




(三)遊戲是一種情境:有些學者從刺激與反應的關係來看遊戲,想要知道在哪些情境(刺激)下,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遊戲(反應)。研究者較有共識的情境特性有(1)情境中有讓兒童感覺到熟悉的人或物存在,且能引起兒童的興趣(2)在情境中的人際互動能夠讓兒童感覺到安全及可控制。




 




   採取哪一個取向來看待遊戲,與研究者的研究學派有關,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但綜合以上來看,不同取向間對遊戲的特性仍有下列共同的看法:




1) 過程中充滿歡樂




2) 是主動參與而非被動參加




3) 沒有時間上的限制




4) 沒有特別的學習目標




5) 不會有輸贏的心理負擔




 




二、遊戲治療




 




   大部分心理治療所採用的溝通媒介都是以語言為主,但對一般兒童或智能障礙的個案而言,過於強調語言表達將會使治療陷入僵局,因為一般兒童及智能障礙的學童勢必無法像他的成人治療師一樣擅用語言表達。因此,在面對這些兒童個案時,配合個別兒童的發展狀態,改用他們比較擅長的溝通媒介,也就是遊戲來作溝通,並且達到治療的效果。所以,若單純以運用何種溝通媒介來進行心理治療作為定義的話,凡是以遊戲為主要的治療溝通媒介者,都可以稱作遊戲治療。




 




   但是,遊戲在遊戲治療中的角色及比重又會因治療師的學派而有不同的看法, 這也連帶影響治療師在治療過程是否能夠參與兒童遊戲的看法。以下介紹三種治療學派。




 




(一)心理分析學派的遊戲治療:




 




   佛洛伊德雖然曾經報告過兒童的治療案例,但事實上安娜.佛洛伊德才是努力將心理分析治療方式引用至兒童身上的治療師。由於心理分析治療相當重視語言的運用,對兒童個案而言,並不是最妥適的介入方式,於是安娜.佛洛伊德便採用遊戲幫助兒童做準備,用遊戲幫助兒童自由聯想和夢的解析,她並不認為遊戲本身有治療的效果,僅是進行兒童心理分析的必要媒介。因此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是能夠自由的參與兒童的遊戲,甚至對遊戲提供指導與建議。安娜佛洛伊德就曾經為了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幫她的兒童個案最喜歡的娃娃織了一件毛衣,不過她強調的治療效果仍是在於溫暖關係後的聯想與分析。




 




(二)案主中心學派的遊戲治療:




 




   案主中心的遊戲治療首重關係的建立,最著名的治療者是Axline,她提出八個原則:(1)治療者必須儘早和兒童建立友善溫暖的關係(2)治療者必須接受兒童真實的一面(3)治療者要讓兒童能夠自由自在的表達他的感受(4)治療者要能敏銳的辨識出兒童表現出來的感受,並以能夠讓兒童領悟到的方式,把這些感受回饋給兒童(5)治療者必須要尊重兒童能夠把握機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作選擇和嘗試去改變,是兒童自己的責任(6)治療者不要企圖用某種方法來指導兒童的行動或談話,讓兒童帶領,治療者跟隨(7)治療者對治療的進度不能太著急,治療者要知道治療是一段漸進的過程(8)治療者只能定下一些必要的限制,這些限制的目的是使治療能夠符合真實的生活世界,以及讓兒童知道他在治療關係中應該要負的責任。因此,在這個學派的遊戲治療中不主動介入兒童的遊戲,也不認為遊戲本身有治療的效果,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以遊戲為媒介,讓兒童感受到治療者的真誠、無條件正向尊重和同理心。治療者不主動參與遊戲,倘若參與遊戲,也會扮演兒童所指定的角色。




 




(三)結構性遊戲治療:




 




   結構性遊戲治療的理論基本上是從心理分析的看法而來,但他們不強調潛意識的分析,認為人之所以有問題來自於內在的趨力上升,彷如一座『情緒水庫』未能紓解。因此,若能做好調節性的工作,行為與情緒問題就能解決。而調節兒童情緒水庫的最好做法就是遊戲,提供兒童遊戲的機會,讓他們由遊戲中作情緒的紓解,簡言之,他們認為遊戲本身就有治療的效果,而且可以針對各種不同性質的情緒,主動的設計遊戲來幫忙紓解。因此,治療師不僅參與遊戲,還會視治療情況主動選擇遊戲。




 




三、個人心得分享




 




   至於我是採取什麼學派,引用梁培勇老師的話:採取野戰實務派的做法,並配合本校學童的個別程度作調整。野戰實務派的做法就是將兒童的感覺、想法與兒童的行為分開來看,對兒童的感覺與想法採取『無條件正向尊重』,但對兒童行為則採取積極介入的態度,介入的方式包括採用行為管理的原則,增加正向行為,減少不當行為,兼採結構式的遊戲方式來幫助特殊兒童表露情緒與紓解情緒,總言之,就是混合各治療學派的做法。由於兒童的感覺、想法是兒童主觀經驗,是兒童這個有機體面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因此並無對錯之分,『無條件正向積極尊重』是針對兒童的主觀世界。但對兒童表達感覺和想法的行為,則以不違背規範為原則。此外,治療過程中也要善用遊戲適時紓解累積在兒童身上的能量,並且尋求環境的改變,例如與家長或教師溝通處理的策略。




 




   我曾針對幾位個案施行遊戲治療,在此整理幾種常用的遊戲及實用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遊戲治療的程序:




 





治療初期:
初期階段遊戲的選擇是開放性的,個案可以自由探索遊戲室,但也必須遵守不能打人、不能把玩具帶走的規則。這個階段也注重治療師與個案關係的建立,及形成對個案的假設。





治療中期:
採取行為改變技術,將個案最喜歡的遊戲視為增強物的一種,如常常逃學的孩子,如果能夠準時到校,便能夠玩他最喜歡的大富翁,反之則被剝奪最喜歡的遊戲。此時治療師也可主動選取適當的遊戲,如過於放鬆的孩子可以選取較結構性的遊戲,而過緊的孩子則選取放鬆身心的遊戲(如玩黏土、繪畫等)。




 





治療後期:
由於學校採學期制,故學期後期以評估個案的治療狀況及改變而定,若有需要則將延續治療,若無則可作結案的準備。




 




(二)幾項常在本校使用的遊戲治療方法:




 




棋盤遊戲:




 




1) 遊戲性質與規則說明:棋盤遊戲在歸類上是屬於較具結構性與競爭性的遊戲,要參與這類遊戲,個案需要一定的認知能力,例如能夠瞭解與記住規則。而結構式的遊戲也能夠訓練個案專注能力及等待輪流的概念,並能從遊戲中觀察個案面對挫折或問題的做法,給予修正。




 




2) 實際應用:有一位高職自閉症的學生有人際互動及等待的困難,面對不如意會發脾氣。在遊戲室中,他很喜歡玩象棋,起初對輸贏十分的在意,往往下了自己不喜歡的棋步之後,會反悔重下,一盤棋中往往出現五六次,輸了會發脾氣、抱怨;治療師點出個案的這個狀況,告知個案『你自己改變規則了,這樣子我不知道怎麼和你下棋,別人和你玩也會這樣子覺得,就沒有辦法繼續玩下去了』,讓個案能夠理解別人會怎樣看待他的行為以及可能的後果。另外,也透過增強方式告知個案,每次下棋只要都沒有反悔的現象,就可以得到點數。治療結束時,個案反悔的行為下降,面對失敗也會主動提到『我今天輸了沒有生氣,下次再玩就好了』,顯示透過棋盤遊戲,個案學會願意遵守規則並接受失敗。




 




黏土遊戲:




 




1) 遊戲性質與規則說明:黏土遊戲是十分開放的遊戲形式,幾乎沒有規則,黏土可以揉搓成任何形狀,也可以透過模型製作出形狀,在遊戲性質中屬於幫助過緊的兒童去鬆開他們的焦慮與害怕。




 




2) 實際應用:許多個案進治療室後會一再選取黏土遊戲,遊戲形式也相當自由,能力比較好的個案能夠使用模型塑造各式各樣的形狀,能力比較低的孩子則能透過碰觸、揉、戳等方式進行遊戲。有時黏土遊戲也會當作增強物,個案與治療師的會談告一段落後,能夠透過黏土遊戲平穩情緒。




 




疊疊樂遊戲:




 




1) 遊戲性質與規則說明:疊疊樂也是屬於結構性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活動技巧,增加對衝動性的掌控,及完成任務導向的行為,並從中得到對自己的控制感與自信心。




 




2) 實際應用:有一位常大便失禁的個案,性格十分內向,甚少表達自己的意見,治療師認為,雖然個案可能能了解自己想要上廁所,但由於個案認為自己對身體較少有控制感,而其後的大便失禁更使他產生挫折,惡性循環下更加不敢表達。不過,在治療室中,治療師發現他十分喜愛疊疊樂遊戲,除了會主動選取此遊戲外,並會不斷的挑戰把疊疊樂堆高,再謹慎的和治療師一根一根取出來,個案贏的時候十分高興,治療後期會主動開口要求玩疊疊樂。從遊戲的過程中治療師與個案討論如何讓疊疊樂取下不倒塌,內部的隱含意義是教他如何從選取木塊而不倒塌中建立信心,以及重新體會對環境的控制感。另外,治療師也配合行為管理的計劃,請家長協助幫忙建立個案規律的如廁時間,再加上訓練個案表達想上廁所的溝通方式,最後這個個案在校大便失禁的情況下降許多,整學期降至僅出現一、兩次。




 




球箱遊戲:




 




1) 遊戲性質與規則說明:球箱中佈滿各式各樣的顏色與材質的球,年幼的孩子可以整個人跨進球箱中,享受豐富的觸覺刺激。




 




2) 實際應用:本校有一位自閉症的孩子十分喜歡球箱遊戲,前幾次進遊戲室都會哭泣,治療師選取球箱遊戲,讓個案進球箱,穩定情緒。後來個案進遊戲室,都會主動去拿球箱,跑進球箱中,把腳翹起來,摸摸球,臉上有滿足的笑容。後治療師也透過球箱遊戲增進與個案的溝通,訓練個案注意治療師的指令。在球箱中除了給予感官上的多種刺激外,還有安全感與愉悅感,最後治療師也把球箱當作是增強物,個案完成固定訓練活動後,可以到球箱中遊戲與放鬆。




 




各種經過設計的遊戲作業單




 




1) 遊戲性質與規則說明:這種遊戲是經過設計的,將治療師想談或是想了解的主題透過好玩的遊戲方式呈現出來,也可以是治療師將想讓個案瞭解的內容轉化成個案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的主題包括關係建立、情緒瞭解、家庭、學校、社會技巧,此類作業單可參考「兒童遊戲治療活動」一書。




 




2) 實際應用:有幾位個案可以在用遊戲引導的作業單中表現他們對家庭、對朋友、對自己的想法,作業單的設計充滿遊戲的趣味,能降低個案對特定主題的防衛感。應用作業單也可以提高個案對自己想法與行為的了解,並且可透過作業單作複習,很適合使用在能夠作口語會談的學生身上。




 




  以上是幾種常用的遊戲治療方式,雖然目前有關遊戲治療應用在特殊兒童方面的研究並不多,不過透過分享經驗,或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我相信,只要見過在遊戲中的孩子所綻現的光彩與自信,您一定也會了解,為什麼玩不只是玩,而是有治療的效果。最後,讓我再節錄一段吳英璋老師的話作為期許:『如果孩子有機會充分的玩,他的心智統整能力更被刺激往成熟的方向走,他就有可能出現其他的產品了,所以,您不一定要『治療』他,您可以提供機會(包括時、空、器具、玩伴,也當然包括您)讓他充分的玩,您也可以與他『平行地玩』(他玩他的、您玩您的,由於有您也在玩,他玩得更好;與他『一起玩』(您揣摩他的玩法,當個配角,記得不要搶主角的位置),與他『玩新花樣』(您帶著他編劇本,再一起玩)或『帶著他玩』(您已經是在當『玩』的老師了)。--摘自『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序。




 




(本文作者為本校臨床心理師)




 




*參考書籍




梁培勇著(民84)。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志鵬譯(民89)。遊戲治療101。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程小危、黃惠玲合編(民73)。兒童遊戲治療。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慶福校閱(民90)。兒童遊戲治療活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碧玲、陳信昭譯(民89)。策略取向遊戲治療。台北:五南出版社。




 




 




出處:www.kmsmr.kh.edu.tw/%E6%A0%A1%E5%88%8A/hope38/web1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