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兒少媽寶 遇困難就找爸媽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1233958_567801296601458_6692215_n  

父母過度的保護,造成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媽寶比例高,根據親子天下雜誌與兒童福利聯盟所做的「兒少媽寶調查」顯示,台灣4成兒少一遇到困難,就希望父母出面解決;睡過頭時,1成兒少會「怪罪父母沒叫他起床」;對自己沒信心的兒少,3成認為「成績不好是自己笨」、「這個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國中生又比小學生明顯。

 

這項調查,在今年10月1日到9日,對象為全台10歲到15歲的兒童與青少年,回收1484份紙本問卷、100份網路問卷,有效回收1584份。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陳雅慧分析,從結果看來,孩子越沒有自信心,忍受挫折的能力也偏低,如果兒少覺得自己「很沒用」,學新事物時,3成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孩子也會「輸不起」,2成1會覺得「如果比賽輸了,就再也不想碰這類遊戲」。

 

陳雅慧表示,受訪的孩子3成自信心不足,認為「成績不好,都是自己笨」,兩成受訪孩子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1成5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是沒用的人」,這些負面評價,出現在國中生的比率,遠高於小學生,主因是國中生課業壓力比小學生大,一旦學習遭受挫折,就對自己沒信心。

 

調查也顯示,近5成5兒少在心情不好時,「從未」或「很少」跟爸媽聊心事,國中生更明顯,尤其很少被父母稱讚的國中生,有近9成不會對父母敞開心胸。

 

陳雅慧指出,「父母也不希望孩子變媽寶!」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從挫折中學習」,不是一遇到失敗就責罵,打壓孩子的自信心;或是過度溺愛,對挫折視而不見,養成孩子依賴父母。

 

兒盟也建議,良好親子互動,才能培養孩子自信心,家長要落實「愛孩子333行動」,也就是「擁抱30秒」、「傾聽陪伴30分鐘」、「周3不加班」,讓孩子得到更多父母的支持與陪伴。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3805#ixzz2jUrMOoFD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不是一遇到失敗就責罵,打壓孩子的自信心;或是過度溺愛,對挫折視而不見,養成孩子依賴父母」

 

用自然的挫折做為教材,能讓孩子強筋健骨。不過,簡單來說,要有兩個前提。

第一,要有好關係。挫折或創傷,常要在關係裡面復原、療癒,才能在短時間內鼓起動機前進。一個人能夠越挫越勇,背後常有堅強的支持,以及義無反顧的信任。

 

第二,要能量力而為。敏感的父母,能大約勾勒出每個孩子所能承受的不同挫折範圍,然後盡可能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越界。涉及人身安全,或是會讓孩子情緒崩潰的壓力來源,是比較清楚的警戒線。挫折容忍度可以訓練,但絕對是緩慢漸進式地行走,而且在孩子有相對清楚的心理準備下展開。

 

在前提滿足的情況下,父母親做為身教示範,可以更清楚地讓孩子看到面對挫折的榜樣。譬如,孩子因挫折而鬧情緒,我們依然能冷靜同理、討論,即是讓孩子明白,大人能承受得住孩子所製造的挫折。相反地,用大人的挫折,去回應孩子的挫折,進一步打擊孩子的自信,這對大家都沒好處。

 

多等一下,多鼓勵孩子進行能力範圍內所及的事。多討論,確認孩子想清楚後果了,讓他嘗試去做,然後結果是好、是壞都由他承受,我們只是陪在身邊,防止傷害失控。

 

成功,總是由失敗累積而來。我們自己害怕挫折,無法忍受失敗,就不敢放手讓孩子去闖、去開展。那麼,是我們自己要提升,我們擁有的心理素質,才可能教給孩子。

 

此外,教導孩子看出自己的進步,學習給自己打氣、加油,也很重要。懂得評量自己的努力,那就能給自己建設出相對穩固的基底,而不至於一失足就墜落深淵。

 

現實環境不斷改變,我們迎向新局,是逃避還是面對,孩子在背後清楚看見。像是,孩子日漸長大,我們也需要不斷自我調整,我們都可能會嚐到關係裡的挫折。但別忘了,孩子也正因為日漸長大,而需要不斷調整,我們因此成為穩定引領的力量。

 

孩子的挫折容忍度,如果能在我們協助下,有所提升。那我相信,這表示我們自己的挫折容忍度,也提升了。

祝福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