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哭會鬧 才是健康小孩?

文/兒童專注力達人張旭鎧

20121121093600201   

小新疊積木疊到最後一個的時候全倒了,他生氣地倒在地上大哭大叫!媽媽跑了過來數落了一番,小新擦擦眼淚跟媽媽說:「為什麼妹妹一哭,妳就笑笑地抱起來哄她?為什麼我哭妳就罵我?」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當新生兒出生,家長所期待的就是孩子的哭聲。新生兒會哭,代表著肺部開始呼吸、血液循環系統開始工作,這時候大人們是喜悅的。所以,嬰兒時期,寶寶一哭,媽媽就急著換尿布、沖牛奶,或哄孩子,這時候父母會因嬰兒的哭聲感受到幸福。

 

但是隨著父母無法快速地安撫孩子的哭聲,或者孩子在半夜開始大哭,父母於是覺得「哭鬧」是件煩人的事情,甚至當孩子開始上學,父母、老師就認為孩子的大哭大鬧是件不成熟的事,甚至是壞小孩的表現!同樣的哭鬧,為什麼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認定呢?

 

張旭鎧表示:「哭聲對嬰兒來說主要是溝通的工具,到了一歲後,哭聲就只成為負面情緒的表達方式,所以家長的感覺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哭聲在不同時期所代表的意義也有所不同,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能利用哭聲、叫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是想要找人玩等等,所以當家長滿足了嬰兒的需求,寶寶自然就不哭了!但是當孩子漸漸地懂得其他的溝通方式,例如用手比或是說話了以後,「哭鬧」就成為情緒表達的表現方式了,所以變得不好安撫,甚至造成家長困擾,於是「哭鬧」成為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事實上,孩子會哭鬧,父母要先覺得高興,張旭鎧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想要跟你溝通啊!」所以,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處理原則:

1、一歲前的孩子沒有口語,無法用語言表達情緒,所以哭鬧、表情及動作就是情緒表達溝通工具。

 

2、一歲後,孩子的自制能力開始提升,逐漸能夠控制情緒,並且開始學習利用語言表達情緒,這個時期,家長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引導孩子做正確的情緒表達,那麼孩子將來的EQ將會比同年齡兒童高出許多。

 

3、三歲之後,孩子不僅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可以感受別人的情緒,因此這時候是訓練孩子「察言觀色」的最佳時機,利用圖畫或是觀察報章雜誌上人物的照片,都可以幫助孩子練習同理別人情緒的能力。

 

最後,張旭鎧提醒父母,孩子會哭、會鬧,表示孩子有足夠的肺活量及體力,只是家長必須把這樣的優勢幫助孩子發揮到正確的地方,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除了根據自己的經驗教養孩子以外,更可以到復健科尋求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協助!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 友康健管顧問公司兒童學習發展中心主任

● 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

● 臺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

文、圖/ http://www.uho.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