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的親子互動】家有遲緩兒 親子互動的說學逗唱


 













親子互動大不同﹝一﹞




家有遲緩兒~親子互動的說學逗唱




/南海實驗幼稚園特幼班
林儀婷







編註:儀婷老師是一位老師,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以為其教學強項,現職南海實驗幼稚園特幼班。自《牽引》222期起,我們即陸續邀請儀婷與讀者分享了許多學齡前親子互動遊戲,特別是最近一篇「枕被十玩」實用性、趣味性俱佳(1)99年起,我們進一步邀請儀婷以「親子互動大不同」專欄,從「親子互動的說學逗唱」開始,接著介紹「延宕」、「輪流」、「示範」、「模仿」等常用教學策略的居家運用之法,幫助爸爸媽媽在緊密的家庭親子互動中培育孩子的遊戲交友能力。/總編輯 黃孟萱




1:儀婷文章收錄《牽引》列表
































社會互動與溝通能力的基礎---相互協調注意力()()



《牽引》222223



簡易團體遊戲



《牽引》227



早療的路上,你我牽手慢慢走



《牽引》229



寒假不荒廢,在家做些什麼好呢?



《牽引》231



小遊戲大功能



《牽引》234



枕被十玩



《牽引》246






隨著與初診斷家長相處的次數越多,加上自己服務的對象又是六歲以下的小寶貝們,不論是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都不斷提醒著早療的從業人員及家長,親職教育、家長教養態度、家庭環境等對發展遲緩或是身心障礙幼兒預後的影響,目前家長對於教養孩子的意識逐步抬頭,與追求有效教學策略的積極,讓接觸第一線家長的自己,都不難感覺到家長的壓力。




同時,也對於工作忙碌無法時時閱讀資訊的家長,感到有些不捨,除了之前撰文分享對於早療態度上的調整外(早療的路上,你我牽手慢慢走),在此分享一些簡單親子互動可以掌握的原則,希望能夠透過簡單的「說學逗唱」,幫助爸爸媽媽或是主要照顧者,對於親子互動能更上手。







面對年齡小/能力較弱的孩子,進行遊戲或是一般日常互動時,可以透過說話的語調變化、表情豐富度的變化,去吸引孩子的注意、豐富互動的內容,例如:說故事時,可以加入不同的聲音、語句,讓孩子可以辨別不同語音帶來的意義,同時透過聲音加深學習的記憶,像是閱讀圖畫書中加入喵喵、汪汪、嗚嗚聲,孩子或許還不能說出完整的語句,但可以模仿發出類似的語音,就能夠在活動當中更有參與感與增加學習的動機。




您也可以使用不同層次的問句,舉例:看好餓的毛毛蟲(信誼出版)時,可以先問孩子圖上的物品名稱是什麼?或是「你看到什麼?」,然後進一步,問跟故事情節有關的「這是星期幾?」
「吃了幾個?」 甚至是「吃了那些食物呢?」 「是水果蔬菜還是?」或者是可以問整個故事的前後順序「毛毛蟲小時候長什麼樣子?」「長大變成什麼?」,還有「為什麼要一直吃東西呢?」以及闔上故事書後「你還記得毛毛蟲吃了什麼嗎?」「你最喜歡吃什麼?」「你還記得星期幾發生什麼事嗎?」「為什麼會肚子痛呢?」




類似的技巧也可以使用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像是每天的問候,可以輕輕說:「早安」,低沉的聲音說:「起床囉!」或是給孩子一個親親並說:「我愛你」等等,不同的變化除了可以減少孩子儀式化的語言外,也可以帶來預期外的驚喜。孩子在不同的語調跟語音中,也可以體驗到「人聲」的變化,進一步提供孩子們模仿的對象。




有些時候,孩子們面對音調變化會覺得很好玩,會因此笑個不停呢!不過有些比較害羞的孩子,建議一開始時不用太大的音量跟變化,以免讓孩子「驚喜」不成反成「驚嚇」。







學習模仿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我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或是日常與年齡較小孩子的相處中,我很喜歡模仿孩子的行為、表情,以及聲音。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體驗孩子這樣做的感覺,進一步去了解孩子這樣做背後的目的為何?是自我刺激還是有其他的感覺?或者是真的很好玩?有些時候,單靠大人的觀察,不是很容易準確分析出孩子行為帶來的感覺,我就會透過模仿的方式去嘗試看看,確實可以幫助我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更能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前陣子有個孩子開始有舔手掌的動作,舔到舌頭都腫起來無法合攏嘴巴,媽媽擔心是強迫症或是妥瑞症,在觀察孩子的動作與表情後,試著跟他一起舔手掌體驗一下,發現舔手掌還蠻刺激舌頭的,推測可能是口腔有尋求刺激的需要,於是請媽媽開始讓他試著改舔不同口味的棒棒糖,或是冰淇淋、冰棒等,發現能夠有效減少孩子舔手的次數,同時也減緩了親子之間,為了「舔手」而引起的火爆氣氛,讓媽媽更能正向的去看待孩子的需求。




這就是很簡單的「將心比心」,我們很常希望孩子能學會「同理心」這件事,卻常常忘記自己很少同理孩子的需求,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時,就會急忙想「除掉」這一類的行為,而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此時,模仿孩子,就會是一個簡單介入的方式。不妨每天都挑一個行為試試看,保證讓您返老還童,重新體驗孩童時代的樂趣!




模仿的另一個目的,其實是希望吸引孩子的注意以及增加認同,讓孩子發現我們跟他做一樣的事,除了讓孩子覺得有趣外,也可以進一步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受到您的注意,有時候孩子會認為您跟他是一國的,有些孩子甚至會嘗試變換不同的動作讓您模仿,透過這樣的變化,可以增加認知思考的流暢性,同時也可以帶來互動的樂趣,您同時也會發現孩子無限的創意呢!




當然,有時要模仿孩子的動作不是那麼容易,您可以隨機取樣模仿,或是製造情境來節省力氣,例如:準備兩份一樣的樂器或是玩具,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遊戲(可參考結構化教學作法),就可以掌握到孩子操作該項樂器時的動作,並且立即進行模仿,在固定的範圍內也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發現有人在模仿他的動作/聲音,孩子對您的表情也比較容易觀察得到。







互動中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情緒的分享」,尤其面對年齡小、表達能力較弱,或是表情、眼神注視較少的孩子,通常大人在與他們互動時,都會容易有些為難或是不得其門而入,同時,就更難有正向情緒的出現,遑論情緒的分享。




我這裡所指的情緒分享,除了常提到的快樂情緒分享、示範外,其實在我與孩子們的互動中,並不排斥負向情緒的表現,當然,我不會在孩子面前「抓狂」或「失控」,但適當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將在下面的篇幅中,簡單分享我與孩子分享情緒的作法。




我有一個教學習慣,不管是團體或是個別遊戲,或者是那一個領域的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目標一定是:「讓小孩發出笑聲」,並且「察覺到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情緒」,怎麼做呢?




首先,我會先選擇自己拿手的活動或是喜歡的玩具,甚至是一首我很喜歡的兒歌,讓自己可以開開心心、得心應手的進行。最好可以選擇一些讓自己容易大笑的活動,例如有的爸爸媽媽喜歡「刺激感」,可以選擇打地鼠或是心臟病之類的遊戲,讓自己在遊戲當中也可以得到樂趣,當遊戲的引導者或是帶領者情緒是明顯、容易察覺的,孩子們同樣的就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試想,若是爸爸媽媽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板著臉,孩子要如何能夠對著爸媽開懷大笑呢?




另外,有些孩子會在「開懷」之後,失去控制,反而不遵守規則或是出現不適切的行為,此時,成人的情緒就該有所轉換,而非一味的鼓勵孩子繼續誇張表現。我們可以收起笑臉,轉而較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我不喜歡這樣」或是「我想好好玩」等等,可以幫助孩子在情境中學習到正確的情緒表現,同時也能練習分辨正確的情緒。




日常生活當中,一定會有不同情緒出現,此時,可以放慢腳步,讓孩子觀察到我們有趣的表情變化,會發現到孩子有不一樣的反應喔!尤其對於表情辨識較弱的孩子,更是需要清楚明顯的表情示範,可以讓他們更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才能進一步去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對喔!







說到「唱」這個策略,相信不難理解是透過兒歌、音樂為媒介,跟孩子進行互動,一般的兒歌、簡單的音樂,甚至是琅琅上口的流行音樂,都可以是選擇的內容。如果還是無從選擇,建議找以下原則:「歌詞簡單、或有押韻」、「節奏鮮明」、「重複段落多」等,讓孩子可以很快學會,並且可以隨意唱出口。




學會的兒歌或是音樂可以怎麼運用呢?首先,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拍節奏的遊戲,做一些簡單的拍手、拍腳或是擊掌等等動作,除了自己拍以外,也可以跟爸爸媽媽進行互相拍手或是踏腳的遊戲,更可以透過音調的變換,加入表情或是動作的不同,製造更多的驚喜感覺,製造更歡樂的氣氛。




也可以透過跟孩子「接唱兒歌」,來進行一些輪流的遊戲,除了一人唱一句歌詞外,爸爸媽媽也可以突然改變歌詞或音調,可以製造不同的感覺外,更可以讓孩子專注的聆聽,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樂器,進行動作模仿的互動遊戲。




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跳跳律動,增進大肢體的活動外,也可以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喔!




不管是清唱或是放音樂,孩子們都會很喜歡,建議家長們不妨試試看,將平常說話的語調改成唱歌的方式呈現,例如:請000穿鞋子、上廁所等等,在教室當中我都嘗試用過,將平常已經說得很熟的指令或提醒,改變一下方式呈現,運用兒歌的某一段旋律,配唱指令,發現孩子們會更願意做,或是立即模仿製造「笑點」,您不妨也可以嘗試看看喔!




以上的說學逗唱經驗分享,希望能帶給照顧孩子辛苦的您一些不一樣的體驗與方式,也藉由有效策略的運用,能幫助孩子營造有利的學習氛圍。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牽引會訊




http://tw.myblog.yahoo.com/sabina-20060814/article?mid=6835&prev=6862&next=6834&l=f&fid=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