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障礙生 體適能課程設計/林珮如物理治療師



















多重障礙生 體適能課程設計(國語日報97414日)



 



文/林珮如(文山特殊學校復健組組長) 



 



  體能訓練不僅能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還能提升認知學習的效果。多重障礙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大,障礙程度與類別也不一,單一專業的特殊教育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需要各領域相關專業服務或校外專家學者的協助,才能滿足學生學習及日常生活功能上的需求。學校是學生主要活動的場所,若將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融入教學課程和下課活動時間,必能有效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

 

  文山特殊學校自九十三學年度起,在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李淑貞教授及蔡美文老師主持的「身心障礙服務與健康體能研究室」的協助下,由班級教師擬定學生健康
體適能訓練計畫,並將訓練計畫學習目標,納入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當中。



  以下就健康
體適能檢測及教學課程活動兩方面,跟大家分享推動活動時的心路歷程。



  
健康體適能檢測活動

 

  目前
體適能檢測活動一學年施測一次,為避免身心障礙學生在體適能檢測過程中缺乏動機,不能表現其真正能力,以及為增加檢測活動的趣味性,整個測試項目分為四個測試站,分別是A站「大力士」、B站「小海豚」、C站「警察抓小偷」、D站「獅子王」,受測學生再以遊戲闖關方式完成各站的健康體適能檢測,過程有趣而不枯燥,有利於施測的進行。

 

  為使受測學生配合施測,測試前,須對受測學生解釋、示範,儘量讓他們在能配合測試時才開始施測,並善用各種策略,測試出最大潛能。例如,智障生在施測「六分鐘行走或爬行」過程,可能因認知不足、動機不夠強,影響心肺耐力檢測時的表現。除了在施測前充分解說、示範動作外,再以行走地墊作為視覺提示之用,且在過程中不斷給予口頭加油鼓勵,以提高連續行走的施測動機。



  
體適能專業合作 教學課程

 

  九十三學年度起,將提升學生的健康
體適能納入學校發展重點,除了水中及陸地適應體育課程外,每天第一節安排為體適能課程,依據學生個別體適能檢測結果,提供適性的體適能課程,藉此更加強學生的體能狀況;課程採班群方式,並依學習功能分組進行教學。此外,為讓學生方便進行訓練,將全校部分的運動器材(例如跳床、滑板、特製三輪車、步行訓練器等)置於教室走廊一角或學部內,希望因器材的容易取得,更能有效執行活動。

 

  相關研究顯示,
中量的運動量有助於提升學生上課專注力,而每天規律的運動,可提升運動的主動性。老師們在運動中加入認知學習的活動及音樂,加強學生運動的動機,例如顏色、名字、照片區辨等,並視學生進步情形,適度調整運動內容。此外,有別於過去個人或少數個案個別抽離的訓練模式,體適能活動分組,以團體活動方式進行課程訓練。這樣的功能分組進行,不僅可讓老師更了解學生在認知以外的各項表現,藉由同儕間的模仿及鼓舞,也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與動機,提升運動的成效。



  
體適能活動課程主要是希望增加學生活動量,以消耗更多熱量,同時,有氧訓練對降低休息時心跳、增加有氧能力、降低脂肪量及減重也有所助益。然而這樣的體適能活動合作課程,其實就是落實專業合作教學,而專業合作教學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溝通」。所謂合適的介入模式,很難以一套特定的模式去規範,如何在適當時機、場所等動態變化的生態環境條件,做出最有效的服務,需要大家一同合作、共同學習與教學相長。



  推動學生健康
體適能的檢測與課程,需要花很多時間,更需要家長的支持。建議家長督促孩子保持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不要讓孩子貪睡,並避免孩子觀看太多電視及養成坐式生活形態,如此才不會減少其體力的勞動,甚至吃更多的零食,應該把運動當成生活常規,逐步建立比較主動的生活形態。

 

  此外,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外出郊遊,例如爬山,或參與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家長若能與孩子每天共同花三十分鐘以上時間從事適當強度的運動,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大人也可因此維持健康的基礎,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體適能檢測的項目 



  身體組成

  身高(站立或平躺)

  體重

  腰圍與臀圍

  皮脂厚度



  肌力與肌耐力



  動態屈膝仰臥起坐

  靜態屈膝仰臥起坐

  靜態俯臥仰體

  手握力

  站立式背肌測試(高職部學生才施測)



  柔軟度


  坐姿體前彎

  修正式直膝抬腿



  心肺耐力

  六分鐘行走測驗或六分鐘爬行測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