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 EQ

何謂「EQ」?

如果你最近常閱讀報章雜誌,可能已發現了一個新奇的名詞:「EQ」。到底什麼是 EQ 呢?從英文原文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來看,它是一種「情緒智力」,為了避免與大家印象中的智力或智商(IQ)相混淆,又將它譯為「情緒商數」,指的是管理情緒的能力,代表一個人能否適當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它的意義包含了「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等(引自p.12)」。一個高 EQ 的人通常是情緒穩定的,不會因小事產生劇烈的波動,而且,在產生情緒反應時,能夠恰當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對事與對人能有合理的想法,同時表現出合宜的行為。

「EQ」與「IQ」的差別?

「EQ」與「IQ」有何不同,簡言之就是感性與理性的差別。過去數十年來,普遍認為 IQ 可決定個人的成就。然而,我們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人表現平庸,而智力普通的人成就非凡。為什麼會如此呢?仔細探究其原因,智力泛指抽象思考和推理、學習、環境適應以及問題解決之能力,有高智力的人能夠學得很快、考上很好的學校或者提出具創意的企劃案,但這不保證他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忍受挫折或者處理好人際關係。近兩年發生的幾件就讀國立大學的研究生因憤怒或嫉妒而傷害他人的案例,不就是明顯的例證嗎?許多研究結果告訴我們,IQ的高低與成就的關聯不高,事實上,只要 IQ 達到一般的水準,擁有高 EQ 的人會有較高的成就。

EQ 的重要性

EQ 的重要性表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決定了個人主觀上認為生活是否順心,也會影響個人與他人(如家人、朋友、配偶、上司、同事、客戶)之間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試想:一個不能處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必定很容易受情緒所左右,表現出衝動的行為,因而破壞人際關係;如果與身邊的人不能相處融洽,不論在家庭、學校及工作環境中都存在不滿的情緒,覺得大家都對不起他、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或者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形成惡性循環,當然活得不快樂。相反地,若能敏銳地察覺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坦誠面對自己的負面感受,同理對方的感受,不任意批評,並且將生活中的困境視為合理的挑戰,有堅定的信念去完成艱鉅的任務,對人對事做出適切的反應,那麼就容易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這樣一來,許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以工作為例,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覺得工作是否順利圓滿,往往不是由能力決定,而是你能不能打開心扉傾聽同事或上司的不同意見,能不能將個人的好惡、利益與工作區分開來,將人際衝突的阻力化為助力,才是成敗的關鍵。

如何提升 EQ?

EQ 的高低,在某一程度上,由大腦神經系統主宰,但這並不表示 EQ 完全由先天或生理因素決定,就如同 IQ 般,可以藉由後天的訓練來提升。以下將建議幾個方法供你參考。

一、了解自己的情緒:當我生氣的時候,我一定會察覺到「我在生氣」嗎?未必!我們情緒起了變化的時候,注意力會放在引起情緒反應的事情上,也就是陷入情緒當中,無法「跳出來」看到當下的情緒。經常在事後,才察覺到「我剛才很生氣」。試著在有情緒反應時,除了注意到引起情緒的事件之外,也能分些注意力去體察自己「內心的情緒狀態」。這樣說起來很玄,也很不容易,不過,只要你願意去做,你會知道「了解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意思。

二、妥善管理情緒:當你能夠立刻察覺自己的情緒,問問自己為什麼生氣?為什麼難過?如果是你的想法引起不快,再問問自己,有沒有其它替代想法?同事給你臉色看,一定是他故意跟你作對嗎?會不會是他早上出門時捷運當機,害他整天一肚子火?如果找不到其它理由,就做些可以排解情緒的事:找人訴苦、聽音樂、散步、狠狠地打一場球,總之,你一定有一些排解情緒的秘方,只要不是做了會讓你後悔的事就可以了。

三、同理心:要了解自己的情緒,也要了解並且接納別人的情緒。接納對方的情緒,並不是要你同意他的情緒,重點是允許對方有權利產生情緒,而你可以了解他的情緒,從他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

四、社交技巧的培養:社交技巧首重真誠,沒有了真誠,就只剩下玩弄手腕了。做到了前三項,接下來要學習如何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用陳述自己感受的方式來表達比指責對方讓人更能夠接受:對你老公說「我覺得一個人在家好孤單」比起說「你不能早一點回家嗎?」更能打動他!

從 IQ 到 EQ,也就是從「用腦」到「用心」,就由現在開始,用「心」做事,你會過得更好!

  

你如何評價自己?

第一次看到阿光,是在學校的諮商室裡,年輕的臉孔帶著愁容,高大的身材卻顯不出該有的青春活力,我納悶著,是什麼問題困擾著這位剛上大學的新鮮人,讓他在開學一個月之後就失去原有的興奮與光釆?

阿光緩緩的訴說著,他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所大學,知道考上的時候,只高興了一剎那,隨即擔心,我念不下去怎麼辦?內心的惶恐與不安與日俱增,大學裡一切新奇的事物對他來講都是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好想逃開這一切!

我問他,「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所大學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想的?」他給了我一個令人意外的回答,「一流高中的學生念一流的大學,二流高中的學生念二流的大學,我念的高中比不上這所大學」。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想法是從哪兒來的?阿光怎麼沒想到,即使他高中念的不是所謂的名校,他也和其它同學一樣通過聯考的考驗,進到這個學校來,怎會認為自己的背景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呢?是什麼原因讓阿光對此想法深信不疑,全然忽略眼前的事實呢?

細問之下,才發現,阿光從小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如別人,他害怕失敗,害怕被批評,慢慢地,他發現,如果對自己沒有任何要求,不期望成功,即使結果不理想,就無所謂失敗不失敗,因為他已經先設定自己不會成功,於是可以接納這個不好的結果,不會再有失望、自責與不快樂!

阿光的這個說法,我不是第一次聽到,以前也有接受輔導的學生這麼告訴我,他們認為,只要我設定較低的目標,達到這個目標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我比較不容易不快樂,即使沒達到目標,也可以告訴自己,反正我本來就是這個程度,沒什麼好難過的!

降低自我期許真的可以讓你比較不容易對自己失望嗎?心理學上的自我落差理論指出,人的不快樂是因為自我認識與自我目標之間有落差,例如個人的自我目標始終高於自我認識,使得個人內心一直覺得自己做不到該有的標準,於是不快樂。那麼,是不是把自我目標放到最低,就不會與自我認識有落差,所以也就不會不快樂呢?不是的,在比較自我評價與自我目標之間的落差之前,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識真正的自己,對自己的看法遠低於自己的實力,如同阿光明明考上了大學,卻不能肯定自己的學業能力一般,他的自我評價是低於真實表現的,換句話說,就是貶抑自己。貶抑自己的人,自尊心較低,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心裡常猜測別人是不是也覺得他不好,因此,經常是感到情緒低落的。在此情況下,不論他給自己的目標有多容易,從貶抑自己開始,就已經陷入不愉快當中了!就像阿光的不快樂,是因為他無法適當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反而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失敗,卻用設定低目標來安慰自己、限制自己。

你也像阿光一樣否定自己嗎?你也告訴自己只要不期望就不會失望嗎?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了解了這種想法是行不通的,不過是給自己一個藉口、一個安慰罷了?試著回頭想想,你做得不錯的事情有哪些?你的家人朋友喜歡你哪些特質?這都是你的優點,以前你忽略了它們,現在,該還給它們一個公道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