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搖晃症候群 環抱須平穩 切記勿粗暴.
自由時報電子報
嬰兒顱骨尚未發育完全,腦組織不易固定,容易受外力而晃動。
照顧者對嬰兒的搖晃動作經常反覆施行,累積數次後,就會形成嬰兒搖晃症候群,其嚴重程度不亞於頭部外傷。
文/洪焜隆
嬰兒搖晃症候群首先在1972年被提出,認為劇烈搖晃嬰孩會導致硬腦膜下出血、腦水腫、視網膜出血及伴隨蜘蛛膜下腔出血,引起學者、專家討論。
30年來,在西方國家已漸被熟悉,也被廣泛認為屬於一種兒童虐待的行為,歐美國家紛紛立法保護兒童,報章、電視等媒體也時有報導。國內學者大約在10多年前也開始注意此事,並發表於醫學會,這幾年網路發達後,醫學知識與法律常識的流傳更為迅速與普遍。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一種非外傷性的腦部傷害綜合病徵,特徵是腦部有散佈性出血現象,如硬腦膜下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或腦水腫等,眼底檢查大都呈現視網膜出血,但嬰兒並無明顯外傷,卻都受過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
此症好發於2歲以下嬰兒,主要與其腦部結構有關:因嬰兒腦部重量約占身體的1/4,而此時頸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其次因嬰兒顱底及內面較平滑,腦組織不易固定,容易受外力而晃動。當嬰兒的腦部受外力搖晃,而在短時間內發生加減速,及前後擺動時,產生旋轉力量,容易造成顱內腦膜下方的連接靜脈受到牽扯而破裂,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特別是照顧者對嬰兒的搖晃動作經常反覆施行,累積數次後,就會形成嬰兒搖晃症候群,其嚴重程度不亞於頭部外傷。
此症的臨床症狀與受搖晃次數、程度有很大關係,初期嬰兒只是嗜睡、食慾不振或煩躁不安,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抽搐可以是偶發或局部,但也可以頻繁到重積狀態,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存活者約有半數會留下後遺症,包括腦性麻痺、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癲癇、語言或視力障礙等,對嬰幼兒的身心發育影響很大。
嬰幼兒為何會被劇烈搖晃?少部分是兒虐造成,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寶寶經常哭鬧不安,照顧者再三搖晃,以求安撫的無心之過,但嬰兒愛哭鬧的反應除了本身個性外,也有可能是劇烈搖晃引起身體不適所造成,如此惡性循環終於導致傷害。
因此如何面對嬰幼兒的哭鬧,是為人父母者必修的功課:保持平靜心情,檢查尿布及是否挨餓,擁抱嬰孩散步,給予安撫奶嘴或玩具等,都不失為可行方法。再無效,就要請教醫師以尋求協助,千萬不要以暴力粗魯的劇烈搖晃企圖制止,大部分是適得其反的。若真的因此不再哭鬧,可能是災難的開始了,這也是每次健兒門診小兒科醫師需要再三叮嚀的項目。
同時,所有照顧者,包括父母親、祖父母或奶媽等,都應該灌輸這個觀念,千萬不要劇烈搖晃嬰孩,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本文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院長)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19/today-life10.htm
延伸閱讀:
嬰兒搖晃症候群 環抱須平穩
切記勿粗暴
如何預防嬰兒搖晃症
Shaken
baby Syndrome 3D
參考影片:
Shaken
baby Syndrome 3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_toKPs9Jj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