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早產 ~




http://www.pbf.org.tw/html/home.asp




 




★ 早產的發生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8~10%,但卻站新生兒死亡的80%




早產係指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之生產;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




一般而言,出生體重愈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通常愈多。因此,早產特別強調妊娠32週以前發生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近20萬名新生兒(據內政部統計處公佈99年人口出生數為166,886),以目前周產期死亡率 ( 指死產或出生後七日內死亡者 ) 15 ~ 201000而言,每年約 2504 ~3338 名新生兒死亡,其中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佔了75%以上,即每年約有1878~2504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




除了死亡的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窮於應付。更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的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也是家庭甚至社會沉重的負擔。




面對這樣常見而影響深遠的問題,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知識,儘量降低早產的發生,值得大家深思。1947 年,著名產科權威 Dr.Eastman 就表示『唯有對造成早產的多項原因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的預防。』正如同所有的疾病一樣,預防重於治療。




 




★ 避免早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隨時留意有關早產的資訊




 培養對早產的認知與共識




 將您對早產的正確觀念與您的親戚好友分享




 




 




★ 認識早產的高危險群




  早產發生的原因,目前僅有50%可以探知其相關因素 ,大致可由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生活行為




  ■ 營養狀況不良。■ 抽煙、喝酒。■
使用成癮藥物。■ 工作過度勞累。■ 衛生習慣不良。■ 情緒焦躁不安。■ 貧血...等。




 




 孕前狀況




  ■ 懷孕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 未婚懷孕。■ 孕前體重不足。■ 懷孕間隔太密。




■ 曾發生過早產、早發陣痛或妊娠早期~中期流產。■ 曾患腎盂腎炎。■ 前胎有子宮閉鎖不全之現象■ 曾有不良的產科病史。■
子宮接受過手術〈如人工流產...等〉。




 




 懷孕期間




  ■ 感染、發燒。■ 細菌尿、感冒。■
妊娠毒血症、高血壓。■ 多胞胎。■ 前置胎盤。■ 胎盤早期剝離。■ 早期破水。■ 羊水過多或過少。■ 子宮有畸型。■ 腹部手術。■ 妊娠12週後曾出血。■ 身體或情緒方面的創傷。■ 胎兒染色體異常或先天性畸型。




 




胎盤---前置胎盤,胎盤功能不佳或胎盤早期剝離。




 




子宮---子宮畸形,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肌瘤造成胎兒成長空間狹小;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是接受過原位癌之子宮頸錐狀切除或流產手術。




 




胎兒---




1.
先天畸形: 例如,食道閉鎖不全,造成羊水過多。




2.
子宮內生長遲緩: 胎兒特別的小,懷孕時照超音波可以發現




3. 雙胞胎或多胞胎: 雙胞胎有一半的機率會早產,三胞胎的機率更大,以此類推。




4.
胎兒過大: 媽媽本身子宮無法負荷,子宮便會提早收縮,造成早產。




 




母體---




 1. 妊娠高血壓:常會合併胎盤早期剝離,或不適合繼續懷孕而必須及早引產。




2.
妊娠糖尿病:可能會產下巨嬰,子宮不能負荷便會提早宮縮。




3. 孕期感染:例如,泌尿道及生殖系統的感染,容易使細菌跑到子宮內,造成胎盤內絨毛膜及羊膜發炎,造成刺激而提早宮縮破水。




4.
孕期腹部急症:例如盲腸炎或是卵巢扭轉、腹膜炎,發炎組織會刺激宮縮。




5. 母親年齡:超過 40 歲而懷孕早產比率較高, 18 歲以下則是因為社會壓力及本身未發育完全,也容易早產。 




6.
不良生活習慣:抽煙、喝酒及濫用藥物都會造成早產。 




7.
孕期體重:超過 80 公斤或小於 40 公斤。 




 




★ 認識早產的徵象




一、 早產陣痛:每小時有5~6之以上,即每10分鐘有1次以上的子宮收縮。如不及時就醫,子宮頸將會變薄、擴張而導致早產分娩。




二、 如月經來時的腹痛及腫脹。




三、 持續之下背痠痛或腰酸感。




四、 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夾雜紅色血絲。




五、  腹部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




六、 持續不斷的腹瀉及腸絞痛。




七、 陰道流出清澈透明的水漾液體。




八、 胎動次數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 




 




   懷孕過程中,請隨時注意早產徵象,萬一發生上述任何狀況,請立即與您的婦產科醫師聯繫,或立即就醫。




《懷孕前》 改善生活型態以避免早產




    如戒菸、酒、藥物,改善營養狀況及衛生習慣,避免工作過勞,保持心情愉快,儘量在適當年齡懷孕,避免生殖系統之傷害如感染、人工流產等。




 




《懷孕中》 孕婦本身對於懷孕狀況主動關心、積極投入並培養正確的認知,是降低早產發生的重要關鍵。




    配合醫囑,確實做好產前檢查,透過產檢及病史評估,作早產高危險因子判定,並加以因應及重視。




維持正常的妊娠時間,儘量延長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時間,發現早產徵象,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妥善處理安胎及早期破水的問題。愈早發現早產徵象,越早就醫診治,安胎成功的機會就愈大。 




 




選擇適當的醫院生產




    萬一早產無法避免,儘量前往有新生兒加護中心的醫院生產,如果等到早產兒出生再轉送,此新生兒容易因後送,造成體溫降低、呼吸窘迫...等,產生日後的併發症。




 




隨時注意早產的徵象




    每天固定 2 ~ 3 次以手接觸子宮,注意其每小時收縮、變硬的次數,30 週以前,每小時大約 3次以下,30週以後,每小時大約4 次以下,如超過這個標準,即應臥床休息,並適度的補充水份,若仍不能改善,請立即就醫。




 




其他徵象如不正常出血、破水、妊娠併發症等,請立即尋求協助。




由於早產的發生有50%不明原因,經評估為高危險群者,並非一定會早產,而經評估不是高危險群者,也不表示一定不會早產。因此,懷孕中的婦女,都必須注意早產徵象,儘量避免早產的發生。




 




~~轉載自早產兒基金會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dithyang 的頭像
    judithyang

    Tien-tien的樂學工作室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