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治療在兒童輔導的應用
新竹師院美勞教學碩士班
研 究 生----- 王有煌
壹、前言
Read(1958)曾說:「要傳達思想和觀念,語言是最好的手段,而要傳達情感,繪畫則是最好的方法。」其實,繪畫對孩子來講,是一種最初的語言,也是最直接的訊息傳遞。
一般輔導或治療上常用的方法,不是面對面的諮商就是訪談,但是人們都自然的會有防衛機轉的心理,也無法將心中所有的問題完全呈現,如此很容易就錯過真正的問題和輔導的良機。
繪畫是最自然的方式,人從孩童開始就會塗鴉,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著不同的繪畫時期,但是不管是那一時期,都是最自然的內心情感的流露。借著繪畫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其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與問題,適時的給予協助,使能健全成長。
貳、藝術治療的意義及特色
一、 藝術治療的定義
藝術治療包括視覺藝術治療、遊戲治療、舞蹈-運動治療、音樂治療以及詩詞治療,總之凡是透過藝術形式,而被運用為心理治療的工具或媒介,以達到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AATA)下的定義: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形式,運用在心理治療的工具或媒介;允許人們透過口語、非口語的表達及藝術創作的經驗,去探索個人的問題及潛能,以協助人們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間更趨一致。(賴念華,民85;范瓊芳,民84;陸雅青,民83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創作是內心意義的表達,它提供了一個非語言的自然表達及溝通的機會。
一般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兩個不同的取向:
(一)藝術創作本身即是治療,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當事人情緒上的衝突或困擾,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
(二)將藝術應用於心理治療,則期所創作的作品和作品中所引發的一些聯想,可以幫助個人維持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和諧一致的關係(陸雅青,民
;范瓊芳,民 )。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著重於創作的過程,信任病人內在自療的自然發生,當創作結束時也就是治療的完成。後者主張利用作品去做更進一步的詮釋、解讀、分析,創作只是治療的一部份。
二者皆主張必需先與病人建立一個安全信任的關係,讓病人能有一個開放、大膽創作的安全空間。藝術治療的本質是基於對人性的關懷、愛與尊重,否則便很難發揮它的功效。
近幾年來,藝術治療以提昇其地位,不再是治療過程中的附屬品,它能做的甚至比傳統口語取向的心理治療更為有效(Blatner,1992)。
二、藝術治療的特色
藝術之所以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在近年來更被廣為推廣,想必藝術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必有其獨特之處(Blatner,1992)。
許多的研究中都發現藝術治療有其特色(Wadeson,1980;Dalley,1984;Liebmann,1986;賴念華,民83;陸雅青,民82):
(一)藝術作品不受時空限制,而且是真實存在的。
(二)藝術表達較能突破口語表達的限制。
(三)可以減低當事人的防衛機轉。
(四)藝術治療過程是一個建構、復演(rehearsa)的過程。
(五)藝術治療比一般傳統心理治療的對象要更廣泛。
(六)在藝術治療團體中,成員藉著分享討論作品的過程,較易接納的已開放經驗,流露真情感。
參、藝術治療的基礎理論
一、 藝術治療的發展
藝術治療最早可溯源到史前人類的岩洞壁畫(ave
drawings)。這些繪畫表現了原始人類與當時世界的關係和其對生命的探討(Wadeson,1980)。
近代藝術治療的成長則起因於1930~1940年代的Freud和Jung兩位心理分析大師的影響。
到了1930年代,Margaret Naumburg 建立了運用藝術的表達作為治療的模式,至此藝術才成為一種基本治療法(陸雅青,民83)。
1950年代Kramer則主張強調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昇華作用在治療中的功效(侯禛塘,民76)。Kramer的理念對藝術治療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1950年代後期Viktor Lowenfeld研究兒童話與智力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以piaget的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發展了繪畫發展階段論,也因此奠定藝術治療中兒童繪畫詮釋的根基。
1960年代因人文主義的思潮及Carl
Rogers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方式,對藝術治療的發展也有了重大的影響。此時,藝術治療除了應用在心智殘障者的醫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外,亦成為一般人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成長的管道。
1970年代Kwiakowska 將Kramer的團體治療擴大到家族團體,成為藝術治療和家族治療的濫觴(Ulman,Kramer,&Kwiakowka)。之後Rhyne亦將藝術治療技術引進到正常人的團體,當做協助改變一般人的人格或生活方式的一種。
二、藝術治療的基礎理論
(一)、繪圖理論
1.塗鴉期(The scribble
stage):0-4歲
(1)不規則的塗鴉
(2)縱橫性的塗鴉
(3)圓形塗鴉
(4)命名塗鴉
2.圖示前期(The
Preschematic stage):4-7歲
(1)畫他們所知,而不是所見。
(2)繪畫手法仍很主觀,也常使用X光透視法。
(3)開始以幻想來陳述其圖畫故事。
3.圖示期(Theschematicstage):7-9歲
(I)視覺上的寫實期,及對實際物品寫實的表現期。
(2)主觀意識逐漸減少,畫真正所看到的。
(3)角色認同轉向老師、電視或電影明星或運動選手。
4.黨群期(The
ganestage):9~12歲
(I)脫離圖式性的表現,開始想實地的描繪。
(2)描述較多的細節和環境當試表現深度。
(3)是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的孩子對畫不感興趣。
5.擬寫時期(Epsedulratlisticstage):ll-13歲
(I)主觀頭腦型與視覺頭腦型的發展區域。
(2)未能充分做好寫實的表現。
(3)表現凹凸和遠近感,但不一成人的遠近法或陰影法,而以孩子氣的構想表現。
(二)、投射測驗的類型
(1) DAP(Draw A
Person Test)畫人測驗
Goodenoug運用繪畫來評估智力。請兒童畫出一個人物畫,而依其所畫的人像的人物。
畫之結構,如所畫出類似頭、手、身體、腳、手指等,即給予計分,而不管其所的形象是否精細,只要被視為所畫的人是表現個人,或是人體的一部份即可。
(2) HTP(House
Tree Person Test)房子、樹、人測驗
巴克(Buck,1948)與哈莫(Hminer,1967)研究繪畫中有關個體發展與投射作用的理念,其方法是要小孩畫出一個房子、一棵樹、一個人,藉著人物的呈現可以探討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同儕關係,以及態度;而房子象徵個人生活環境的感受;樹關係個體成長的意義。最早以人物畫為心理學投射測驗工具之一。
(3) DAF(Draw A
Family Test)畫一個家測驗
哈爾思(Hulse,1951)最早提出有關畫一個家的研究報告,主要探討家庭繪晝方面所表現衝突現象。
(三)、動力圖系列
(1)KFD(Kinetic
Family Drawings)
伯恩思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0,1972)使用家庭動力繪畫方式,要求小孩子畫出家中每一份子是活動性,藉這展現人物之間所產生動態現象,來了解孩子在家庭互動現象,來了解孩子在家庭互動現象。
1.風格樣式:
指圖畫風格型式,如區隔式、囊套、在人物底下畫出底線、在紙張及底部的線條、鳥瞰…等。
2.人物動作層級:
畫中人物間彼此間能量的動向,這些能量反應出受試者的焦慮、逃避或衝突,包含有活動層級、溝通層級、滋養層級..等。例如打球的心理表徵意義可能是競爭或妒心。
3.人物特徵:
指單獨人物的特徵,例如:身體的完整性、臉部的完整性及人物面向等。
4.格局:
指家庭成員在圖畫中的位置、距離、面向等等,包含人物相對大小、人物相對距離、人物相對面向、障礙物,由此可以反映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親密程度。
5.特殊表現:
指在家庭動力途中,特殊的表現方式及圖形,例如:手部特徵、塗黑、不對稱的四肢,是否畫出牙齒、人物是否有性別區分、漏晝等。
(2)風景構成圖
1969年日本中井久夫先生所提出的,最早用來治療精神分裂者的一種技術。
源自容格沙箱治療的觀點,可使治療者了解描繪者在風景構成圖中,由二度空間進入三度空間的距離與整合性、空間的表現性質與色彩效果的概念。而這些於精神異常的個案時相當重要,因為這些個案的空間構成具有相當的特異性。至中井、山中、皆藤章等人發展出來:
I.河川:河川象徵著無意識的人生道路,能量的流動。
2.山:由境界。焦點、方向看。
3.田地:關係整幅晝是否具有統合性。
4.道路:指風景構成圖中道路的的形狀、形態、種類等等。
5.房屋:象徵個人對環境知覺及感受。
6.樹:代表自我成長的過程。
7.人物:人物可以呈現個人的感受性、成熟性、柔軟性。
8.花:是活力、希望、生命的象徵,隱含受試者生命感及感情,代表者受試者能深入參與周遭環境的人、事、物。
9.動物:受試者對外的能源管道及生命感、個體潛意識的內在能源與衝動性的表現。
10.石:自我強化及保護的意識。
II.橋:聯繫與溝通的象徵。
12.太陽:是生命力或力量的象徵。
肆、藝術治療的實施及環境
一、藝術治療的實施、導入
藝術治療如何導入治療情境,如何繼續下去,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目前在一般臨床治療上的藝術治療導入技巧有下列多種:(1)線條(2)色彩選擇(3)畫面分割(4)房屋畫(5)樹木畫(6)人物畫(7)HTP(8)家族畫(10)風景構成法(11)架構法(12)圓與家族(13)心像繪畫精神治療課題法(14)利用攝影(15)團體繪畫。
上述描繪技巧可分為自由繪法和課題繪法,也可以分為投射法與構成法,但此種分類過大,易造成內容上難以掌握
(劉焜煇,民83)。
(一)線條法(Scribble
Techniqe):有三種方法
1.Numburg,M.的Scribble法:讓兒童用鉛筆或快乾筆在畫紙上任意繪線條,並針對兒童作品和兒童對話。
2.Winnicott,D.W.的Squiggle法:患者繪線條,治療者投射並完成它,然後由治療者先繪線條,再由患者去完成它。這個技巧不僅可以適用於導入期,並且可以在其他階段引起自由心象聯想。
3.山中康裕的Mutual Scribble
Story Making法:山中氏綜合上述方法改造的交互繪線條故事統合法,通常由患者把一張紙繪成幾塊(6-8個),交互亂繪投射,最後用所繪的圖編成故事的方法。
(二)畫面分割法:由患者或治療者把畫紙分割,然後再塗上顏色就是「色彩分割」。由患者和治療者交互完成者,稱為「交互色彩分割法」。此法可以促使患者和治療者之間的互動,在分裂症患者的治療上頗為有效。
(三)繪樹法:原來是瑞士的Koch,C.於1949年所創的心理測驗,後來卻被廣為運用到兒童繪畫或臨床研究的投射法。一個人的潛意識之領域被投射到一棵「樹」上,此意象化的涵意至深。
(四)繪人法:美國的 Goodenough,F.L.所創之心理測驗,目前除了用鉛筆外也可以使用彩色,已超出原來測驗的涵義。
(五)H-T-P法:由美國BUCK,I.所創的「HTP」(家、樹、人)廣被應用。HTP法可以了解患者對於家、家族、家族相處的方法、樹木等基本生命的認識態度、整體的互相關聯意識,相當有趣。
(六)動態家族治療法:美國Burns,R.C.和Kaufman,S.H.所開發,動態家族畫法Kinetic Family Drawing(K.F.D)是要患者描繪家族的動作與行為,Kwiatkowska,H.Y.最早提倡「家族藝術治療」(Family Art Therapy),近年來,藉著非語言雕塑家庭內互動與家族互相認識的水準相當盛行,可見原始的K-F-D是有其功能的。若能減少家族的壓抑和防衛,塑造現實與意像的雙重結構,將有助於建立濃厚的人際關係。
(七)風景構成法(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LMT):由中井久夫所創,治療者在患者前面,用快乾筆把一張畫紙加上框,對他說:「現在請你把我說的東西逐一的畫在紙上,整個湊成一幅風景。」然後治療者再根據整體的統整性、豐富性、分化性、空間深度等加以檢討,了解個別的意義。
(八)心像繪畫心理治療中的課題法:是合併自由法和主題畫而來。主要是將患者所描繪的心像製成分析表,治療者建立對於患者心像範疇的共識,以視覺、繪畫為媒介的心理治療。其主要是在於針對過程中的內在心像加以客觀的把握和認識,依據多元因素去把握心像形像和心像語言的世界。
二、藝術治療所需的環境及工具
藝術治療所需的環境也很是不容忽視的,茲分別說明如
下:
(一)實施藝術治療的地方應該保持安靜、清爽、不受外界干擾。
(二)兒童繪畫的地方應該使孩子感覺溫暖、舒服的,讓孩子喜歡到這樣的地方來。
(三)準備錄音、錄影器材、筆記本…可記錄當時整個完整的過程。
進行繪畫冶療活動中Rubin(1984)認為要提供幼兒下列的情境。
1.各種繪畫的材料:孩子需要各種各類的材料,藉以能很成功地、很盡性地圖畫、塑造和建構他們心中的意象和情感,因為各種類的材料將提供孩子可能發現和發展他們自己唯一的風格、喜愛和表達模式。
2.舒適的空閒:有個安置得當且有系統的空間,孩子較容易做選擇,同時孩子需要被允許弄髒弄亂的空間,不須因成人的不准而害怕,在活動進行中,孩子需要一個令其滿意,沒有干擾,且有獨處的空間。
3.充裕的時間:孩子有了足夠的時間,他才能保持其相當的興趣,而逐漸涉及其創作過程。
4.有秩序感:一個工作環境、置放材料和時間的安排有組織的、清楚且一置性的,對孩子而言,這種內在約次序感是有益於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身體上的保護是一樣重要。因為孩子的感覺一如其身體和作品,需要被給予關愛和尊重。
5.安全感:不管是奇異的或寫實的、退步的或進步的、消極否定的或積極肯定的藝術表達活動,都需被給予接納。所謂的安全是防止其塗抹其他人或對物品的破壞行為,總之保護孩子面對任何來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險,在活動進行中是很重要的。
6.尊重感:所謂的尊重是允許孩子有自由的選擇其所受或不愛的活動、材料和主題、獨處或合作的自由。尊重孩于如藝術家一樣,且協助他著手目標的完成,尊重其任何作品的呈現和成就。
7.感興趣的:孩子感興趣,有可能是由於輔導員或治療師感性的氣質。如非干擾的觀察、誠摯的傾聽和溫馨的關懷,這些都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而誘導其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創造表現。
8.充滿快樂喜悅:個案對於其表達和作品都認為是很有價值的一種感覺,真正地熱愛其作品和活動就是一種快樂和喜悅。
9.被支持感:時時刻刻給以心神領會與支持性的態度,來了解孩子透過藝術活動的任何創作和掙扎,適時的給以溝通更可以加強其表達上的發展。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