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脾氣壞有原因!
作者:陳姵樺 出處:MamiHome媽咪窩
有些寶寶一餓就大聲哭鬧,給吃後還頻頻啜泣;有的寶寶則肚子餓、尿布濕,也表現不明顯。怎麼同樣是3、4個月大的孩子,個性卻差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脾氣好不好
家長們在帶孩子時常會有這樣的經驗,有的孩子睡眠與吃飯時間規律性高又不常吵鬧,且哭鬧的強度與頻率比較低,這種小孩多半家長會評價為很好帶養;但有的孩子可能一肚子餓或尿布濕,就會馬上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這時若碰到較急性子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鬧,脾氣很壞、很難帶養。
事實上,寶寶的脾氣好不好是天生氣質、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後天環境三者交互影響形塑而成,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天生的行為特質,才能給予適配性的教養方式。
如何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
寶寶從一出生就帶著自己天生的氣質與個性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即便是剛出生的孩子,就會顯現出自己特有的個性。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一般評估寶寶是屬於磨娘精型或是好帶型,會用下列9大氣質評估項目來觀察:
1.「規律性」:有的寶寶吃飯睡覺都很定時;但有的則睡得少、活動量大。
2.「反應強度」:有的寶寶肚子餓就馬上大哭;有的則是小小聲的哭。
3.「反應閾」:這個項目主要是觀察寶寶受外界刺激時多大的強度會被影響,有的寶寶是稍有聲響就會驚醒,即屬於「反應閾」低的孩子;反之,有的寶寶怎麼吵都可以繼續安穩的睡覺,即為「反應閾」高的孩子。
4.「趨避性」:這個項目主要是看孩子對於初次接觸的人事物,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趨避性接受的孩子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反之,趨避性退縮的孩子,對於新的副食品可能拒絕進食,或者遇到陌生人會拒絕接觸或煩躁不安。
5.「適應度」:「趨避性」主要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則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適應度高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可能只要幾分鐘就能適應;適應度低的孩子,可能過了很久還是對新環境顯現出害怕的模樣。
6.「活動量」:有的孩子睡得少、愛活動,對安靜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難帶。
7.「堅持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家長說不可以做的事,教導多次仍無效。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玩玩具不到1分鐘就另換別的玩。
8.「情緒本質」:有的寶寶經常表現出正向情緒,如快樂、友善,就算略有受傷,也表現得安靜;而負向情緒多的孩子,正要入睡或睡醒時常會哭鬧,身體不舒服時更是煩躁不安。
9.「注意力分散度」:這個項目指標高表示寶寶容易分心;指標低則是個注意力集中的寶寶。
每個寶寶在這9個項目中有的強、有的弱,綜合這些強弱就是寶寶顯現出的天生個性,如果多數項目是屬於強度較強的,比如說睡眠不規律、肚子一餓就大哭、稍有點外界刺激就鬧,大多會被成人貼上壞脾氣的標籤。
不過,曾有一個研究指出,媽媽比較不喜歡活動量大的寶寶,而爸爸比較不喜歡堅持度高的孩子,涂妙如副教授指出,這表示被定義為壞脾氣的寶寶,其實與成人自身的個性和喜好有關,所以建議家長應好好觀察寶寶的天生氣質,不要太快下結論,因為若過度強化寶寶的某項氣質,比如寶寶是急性子,家長在和他互動時就會表現得更急更不耐煩,如此更加強孩子的這項特質;反之,就可能削弱某些負向的氣質,後天環境依然可以改變孩子的天生氣質。
嬰兒時期愛哭鬧,以後壞脾氣?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1歲以前的嬰兒整體狀態還處於以吃喝拉撒睡等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加上因語言尚未發展成形,所以哭是寶寶此時期的語言;另外,這個時期的寶寶以生氣、高興、悲傷、驚訝、害怕等基本情緒為主,反映出的負面情緒多數與生理需求有關,所以面對嬰兒時期的哭鬧,家長應該容忍度高一些,並且要立即適當回應寶寶的哭鬧,觀察寶寶是肚子餓、尿布濕或是想引起家長注意,因為情緒是可以被教育的,受到愛與關懷的寶寶,會慢慢朝向正向情緒發展;若時常被忽略,則會讓孩子日後情緒更加負面或退縮。
涂妙如副教授也表示,嬰兒時期孩子哭鬧的強度、頻度與天生氣質有關,加上尚無語言溝通能力,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感覺動不動就哭鬧,但這並不是壞脾氣的表現,大人應學習解讀孩子哭鬧的原因,並以舒緩的語言與動作來回應,即一方面解決孩子的不舒服,另一方面也可讓孩子學習減少情緒上的大波動。
等到寶寶約1歲半至2歲左右,就會出現像是害羞、忌妒等較複雜的情緒,也會開始判讀、學習與模仿大人的情緒,並有可能意圖的用生氣、哭鬧等方式,來得到想要的東西。
不過專家也表示,壞脾氣其實很難有明確的定義,而且除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外,其情緒也受到與家長互動時產生的各種好壞交替的影響,所以孩子是不是脾氣很糟,並不能依照某幾個狀況就下評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