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玩想像力 愛上音樂有妙招
2013年10月31日 蘋果日報 報導╱劉燕美 攝影╱王永村
叔叔彈的琴聲像小白兔在走路。(設計對白)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會送他們去學音樂,不論是琴、笛或其他樂器,在興頭過後往往只有少數人能持續對音樂的熱情。美國音樂教育家芬貝爾(Randall faber)教授建議,音樂要能陪伴長久,一定要先從孩子的想像力著手,可從圖卡或繪本故事開始,將故事角色、動作、個性與音樂結合,即使小朋友未來不學音樂,也能享受音符的樂趣。
【體會音樂樂趣】給正面關注
小朋友在學校學習唱遊,家長可多鼓勵他們表演,將唱跳變成有趣的事情。
有學樂器的小朋友在練習時,家長若陪在他們旁邊,能激發他們的表現欲。
節奏感遊戲
家長可準備幾個空保特瓶或鈴鼓等小道具,讓孩子隨著音樂同步拍打,建立節奏感。
音樂有溫度
讓小朋友邊聽音樂邊畫畫,讓他們選顏色創作,感覺音樂的冷暖度。
音樂溫度的體驗能安撫小孩,若小朋友玩太開心,可放節奏緩慢的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
【故事激發想像力】圖卡助聯想
家長可以用繪本或是圖卡來訓練孩子對聲音與節奏的敏感度,如火車圖案可引導孩子回想火車聲音與節奏。
玩肢體體驗
試著讓小朋友模仿繪本中的角色,像龜兔賽跑可扮烏龜或兔子,輪流體驗兩種動物一快一慢的特性,有助與音樂連結。
聲音的力度
小朋友可運用想像力訓練音樂的力度,如大象走路的聲音很笨重,就好像鼓聲。
讓小朋友用鋼琴彈大象與兔子的走路聲,如大象是握拳壓低音鍵,兔子則手指壓高音鍵。
動物高低音
動物聲音能與音樂結合,如小鳥叫聲是高音啾啾等,讓孩子在琴前想像這些聲音,再試著敲琴鍵彈出來。
聲音的表情
利用故事角色特性來展現聲音效果,如表現恐龍開心,可在鋼琴的低音區隨意壓琴鍵,彈出恐龍跳舞笨重又開心的感覺。
摸擬動作音
故事角色的動作可用音樂表現,如貓抓老鼠追逐就像從高音區到低音區間滑動。
飛翔、滑行等動作,都能以琴鍵表達,小朋友先體驗動作,再將動作感受融入音樂。
【專家說】
美國音樂教授 芬貝爾
想像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以想像力並結合音樂,享受天馬行空的樂趣,可以引發孩子持續學習的動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