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發威,正確洗手降低感染

2014-03 親子天下Baby5期 作者:陳珮雯、鍾碧芳

防疫警示燈號呈現黃燈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103/05/28 防疫警示燈號呈現黃燈,請大家注意防疫工作!! http://www.health.gov.tw/

 

腸病毒進入流行高峰期,感染科醫師指出,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可以降低幼兒感染機會,但怎麼洗手才有效?

有些父母以為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雖然名為「腸」病毒,卻少見腸胃道症狀,有的甚至只有類似感冒症狀。常見的症狀是口腔潰瘍、手腳起水泡或紅疹,且不容易被診斷出來。

以重症機率最高的腸病毒七十一型為例,寶寶手腳的疹子少,且小到像針孔般不到○.一公分,幾乎得用放大鏡來檢查。也因此腸病毒被兒科醫師們列為前三大棘手的兒少疾病。

 

發病最初三天,需密切追蹤留意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小兒麻痺、A型克沙奇、B型克沙奇、伊科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六十八到七十一型腸病毒,因為這些病毒是從口腔經腸胃道侵入人體,所以稱為腸病毒。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指出,由於這類病毒沒有外套膜,會在腸胃道逗留,接著順著血液四處流竄,跑到喉嚨、手腳等,因此出現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

最值得注意的是腸病毒七十一型,大約每三年會流行一次,重症率約萬分之三左右。由於病毒會直接攻擊腦幹,以及心臟、肺臟和肝臟,進而造成腦膜炎、心肌炎、肺炎。而且,因為七十一型引起的死亡案例,從發病到死亡平均約三.四天,所以在發病最初三天,需要密切追蹤留意,若出現重症病徵,如「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症狀,必須馬上就醫。

 

酒精可以殺死病毒,但殺不死腸病毒

前陣子出現了一則「公廁洗手乳含菌超標三.二萬倍」的新聞,嚇壞了不少父母,沒想到洗手乳不但沒洗去病菌,反而招來一堆細菌。其實,若要預防大部分的感冒病毒和細菌,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擦拭,就能帶走病菌。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酒精之所以能殺死病毒,是因為其能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所以對於有外套膜的病毒,酒精就能發揮殺菌作用,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而有些病毒很強壯,沒有外套膜,光靠酒精無法殺死它。其中,令家長聞之色變的腸病毒就是屬於沒有外套膜的病毒之一,其他還有小兒麻痺病毒、諾羅病毒等,都沒有外套膜。

雖然酒精能殺死感冒病毒,不過殺菌力卻很短暫,必須經常使用。而濃度高於七五%的酒精甚至可以抑制病毒的滋生。只是酒精對皮膚的刺激性大,用多了,也有可能會帶走皮膚水分,甚至侵蝕角質層,讓孩子的手脫皮或發炎。

因此,父母也不需要出現洗手強迫症,頻頻幫孩子乾洗手,只要讓孩子在吃飯前、如廁後、遊戲後、回家後,且身邊沒有清水可洗時偶爾利用就好。

至於連酒精都殺不死的腸病毒,可改用肥皂溼洗手。由於手部的汗液都有脂質,腸病毒其實就附著在手部的脂質上,而肥皂能分解脂質,再加上正確的洗手五步驟與七部位口訣,就能帶走大部分的腸病毒。

 

洗對部位才能把手洗乾淨

要把手洗乾淨可是一門大學問,除了遵循「溼搓沖捧擦」五個步驟還不夠,還要洗對部位。台大醫院推行的「內外夾弓大立腕」七部位口訣,就是要加強洗手時的搓揉功夫,把雙手徹底洗乾淨。

黃立民說,洗手能把大多數的細菌與病毒趕走,雖然不可能一一殺光,至少能達到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洗對手,才能達到預防感染的效果,也就是說,五步驟與七部位口訣都要確實做到。

「溼搓沖捧擦」是針對洗手的步驟,而「內外夾弓大立腕」則是針對手的部位。「內、外」是指手掌的內與外;「夾」是指指縫間;「弓」是指手指背;「大」是指大拇指;「立」是指尖;「腕」就是指手腕。這套七部位口訣的洗手順序及要領為:

1. :雙手手心相互搓揉。

2. :手掌對手背相互搓揉。

3. :雙手搓洗時,十指交叉扣緊,順便搓揉指縫間。

4. :手心與手指背間相互搓揉。

5. :是提醒,洗手時也可順便幫大拇指按摩、搓揉虎口的位置。

6. :是要洗淨藏在指甲細縫裡的病菌,因此要把手指立起來,對著掌心搓揉。

7. :是手腕部分,必須沖洗乾淨。

吃飯前、如廁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摸完寵物後、或者成人從外面返家抱小孩前,以及任何時候手部有髒汙時,都要記得用水仔細清潔,洗完後,要使用擦手紙擦乾,才算洗淨。

 

正確洗手+消毒

腸病毒來勢洶洶,怎樣消毒才有效?這裡提醒家長:不能用氧系的漂白水,只能用氯系的。

★今夏不速之客:腸病毒>>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546&page=1

★正確洗手五步驟、七部位>>http://goo.gl/y6vRQ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