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該掛急診? 該立刻帶孩子就醫的10大症狀




 




‧媽咪寶貝 2011/11/17




 




其實,小朋友不舒服的原因很多、顯現的症狀也不同,《媽咪寶貝》請到了小兒科醫師替您仔細說明,深入了解並學會如何判別孩子是否需要掛急診,第一時間守護孩子的健康!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琮聖;參考資料/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衛教單張;模特兒/活潑妹妹恩立;攝影/Max Studio




 




症狀1 發燒伴隨意識不清與活動力減低




 




正常的體溫應維持在36.5度左右




當寶貝感冒發燒時,總是讓父母好生著急。事實上,發燒是人體在生病時為加強抵禦疾病能力產生的本能保護反應,小朋友正常的體溫應維持在36.5度左右,可是一旦體溫上升到38度以上,就顯示寶寶有發燒的現象,如果體溫介於37.538度之間,表示孩子可能已有低程度發燒,家長要格外留心孩子的身體狀況。




 




發燒時有時會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腦部設定的體溫定位點上升,若當時體溫未達定位點身體會相對地覺得冷,開始不由自主的顫抖肌肉增加熱量,並讓四肢的血管收縮減少熱量散失,這個時候可以替孩子加個外套襪子,注意保暖。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琮聖表示,發燒並非罕見的問題,它是反映身體狀況的表徵之一,可是發燒如果伴隨意識不清與活動力減低,或使用退燒藥後活動力依然無法恢復、食慾不佳、小便少,這時候都應該考慮帶小朋友就醫治療。




 




重要!打破發燒常見迷思




高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發燒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只是疾病表現的徵狀之一,以前的人總誤以為高燒會把腦子燒壞,其實往往當時孩子是因為患了腦膜炎、腦炎等疾病,真正影響智力的是腦部感染的病症,而非高燒導致。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41度,也不會造成腦部、智力或器官的損傷,但極度高燒帶來的不適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




 




發燒時蓋個棉被悶出一身汗就會好。




 




孩子的四肢溫度亦是發燒時的一個觀察重點,如果孩子手腳冰冷表示末梢循環差,應該幫孩子添件衣物注意保暖,如果此時正在冒汗、手腳燙燙的,這時候的重點就不在保暖而是散熱,排汗的過程中溫度會自然被帶走,之後體溫會略為下降,身體也會比較舒服。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發燒體溫卻偏高的情形,叫做「體溫過高」──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使得體溫升高,最常發生於新手父母將寶寶包的太多太緊、中暑、運動後等,這時候要幫助孩子補充水分和散熱,也會比較舒服些。




 




症狀2 體溫偏低




 




3235度 輕微低體溫 加強保暖,未改善應送醫。




2832度 中度低體溫 請立即送醫就診,讓醫師替您檢查病因。




28度以下 重度低體溫




 




人體的中樞神經有自動調節體溫的機制,會將體溫維持在固定的範圍內,如果出現體溫偏高或偏低的情形,代表身體某處可能已經生病了,必須到醫院接受治療。體溫偏低的現象較少見,但導致體溫偏低的原因不少,比方說服用藥物導致、嚴重的感染、敗血症等,都可能導致體溫異常。




 




如果發現孩子有輕微低體溫的現象,可以替孩子加些衣物、幫孩子洗個熱水澡,並且讓他喝一些溫熱的開水,讓體內與體外同時達到加溫的效果,無法改善的時候就該就醫,如果發現是中度或重度的低體溫,必須立即就醫。




 




什麼是敗血症?




 




敗血症多為疾病的併發症,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問題,過多細菌存在血液裡並分泌化學物質,改變了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身體循環變差,可能造成器官受損、衰竭、休克,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




 




症狀3 3個月以下的貝比發燒




 




小貝比抵禦外來病菌的能力很弱,再加上年紀越小的小朋友病程進展特別快速,而且對於身體不適又常只以哭鬧表達,基於這些原因黃琮聖醫師提醒,如果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最好立即送醫,甚至住院做更進一步的觀察會比較妥當。




 




比方說前文提及的腦炎和腦膜炎,初期的症狀可能皆有發燒、嘔吐、哭鬧不安等症狀而已,因為病程進展快速,為了安全起見必須住院經詳細的檢查將兩者做區別,替孩子對症下藥治療。




 




症狀4 熱性痙攣




 




如果孩子連續痙攣兩次以上,也最好帶孩子就醫




 




部份病童在高燒到3940度的時候,會出現「熱性痙攣」的現象──小朋友意識不清、眼睛向上吊、雙唇黑紫、手腳不停抽動、僵直,發作時間從數十秒到數十分鐘不等,但大部分可以在10分鐘內解除症狀。發作年齡範圍從6個月到6歲,最常發作於11歲半的孩子身上,與腦部尚未發育成熟、抑制抽搐機轉不發達有關。熱性痙攣通常在發燒的35分鐘內會停止,常與個人體質和家族遺傳相關,如果家族有熱痙攣病史,就應格外留心小朋友的狀況。




 




黃琮聖醫師建議,在以下幾個時機應該立刻帶孩子就醫:痙攣第一次發作、發作時間超過10分鐘以上、發作後神智無法恢復、出現無法呼吸或發紺的情形、病童發作時有撞傷或其他外傷。




 




發作時父母應注意孩子眼睛轉動的方向、手腳單側或雙側抽動、痙攣時間長短、意識狀態,將有助於醫師的診斷,如果孩子連續痙攣兩次以上,也最好帶孩子就醫確認有無其他疾病的可能。




 




孩子抽搐別驚慌!




 




小朋友抽搐發作的當下家長往往驚慌失措,但千萬別因為擔心孩子咬傷舌頭而將手、湯匙、毛巾等塞入口中,這樣反而會增加呼吸道阻塞、口腔受傷的危險,可將孩子扶成側躺姿勢,讓口中的分泌物自然流出。




 




症狀5 唇色發紫




 




唇色發紫、面色蒼白皆是循環不良的表現,如果小朋友活動力無異常,可以先從改善循環、加強四肢保暖做起;但如果還合併有眼神渙散、呼吸急促、四肢無力、意識不清的現象,表示發紫是缺氧引起的,一定要立刻送醫。




 




缺氧時因為情況緊急,應立即通知有急救設備的救護車協助就醫,現在心肺復甦術的新口訣是「叫叫CAB」──叫病人(查看意識與呼吸)、叫旁人(呼喊求救)、Ccirculation查探脈搏(若無,開始胸外按壓心臟)、Aairway打開呼吸道(壓額抬下巴法)、Bbreathing人工呼吸(緩吹兩口氣,單人施救壓胸30下後吹兩口氣;雙人施救壓胸15下後吹兩口氣),如果照顧者都能學會心肺復甦術(CPR)的話,能在第一時間挽救小寶貝,將傷害降到最低。




 




症狀6 呼吸急促




 




正常情況下,1歲以下的小寶寶1分鐘呼吸約3040下,如果呼吸次數超過60下,就算是呼吸急促(16歲的小朋友,正常每分鐘呼吸約30下,超過也算呼吸急促)。




 




小朋友呼吸急促的原因很多,比方說呼吸道感染、過敏、氣喘等。不過小朋友有時呼吸不太規律,家長並不容易評估,可以改為觀察孩子有無鼻翼搧動(呼吸費力,可明顯看出鼻孔一張一合)、胸窩凹陷、胸廓起伏劇烈、發出不適的喘鳴聲,有上述狀況應立即就醫治療。




 




症狀7 意識模糊




 




孩子生病時,有時因為身體不適與疲累所以超過習慣的起床時間仍在熟睡,這時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叫醒孩子,如果能應答簡單的人事時地物,或是孩子清醒時活動力沒有問題,爸爸媽媽就不需過度擔心。




 




如果是還不懂得如何表達的小貝比,可以觀察他哭鬧的反應、眼皮是否自動張開、眼神有無呆滯渙散、看起來是否四肢疲憊無力、有無疼痛反應,就是送醫的時機。




 




症狀8 持續嘔吐




 




通常停止進食後腸胃問題引起的嘔吐會改善




「腸胃問題」、「腦部問題」是引發嘔吐常見的原因。




 




當小朋友出現嘔吐情形,其實爸爸媽媽不太容易區分是肇因於腸胃不適或是腦部病症,可是只要小朋友精神、活動力、食欲都沒有異常,可以先觀察一下再決定是否需要就醫;但如果小朋友嚴重嘔吐不止、吐到出現黃綠色的膽汁或是噴射狀嘔吐,就一定要立刻送醫。




 




黃琮聖醫師表示,通常停止進食後腸胃問題引起的嘔吐會改善,但若嘔吐的原因是因為腦部疾病,小朋友嘔吐情形會持續存在且伴隨其他神經學病徵,這是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們參考。




 




症狀9 脫水




 




在發生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食慾不佳時,人體可能會出現脫水的現象。輕微脫水常見的徵狀有面色蒼白、嘴唇乾燥、皮膚乾燥、口乾舌燥、解尿次數和小便量變少等,可以藉著補充水分改善,但嚴重脫水會有心跳加速、眼窩凹陷、囟門凹陷(小貝比才有)的情形,建議爸爸媽媽立刻帶孩子就醫。




 




黃琮聖醫師提醒,若是嚴重嘔吐或是腹瀉,這時雖補充水分卻往往會入不敷出,遇上這種狀況最好也要帶孩子就醫,請醫師對症下藥替小朋友緩解身體不適和脫水的問題。




 




常常有爸爸媽媽詢問,當小朋友嘔吐或拉肚子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給小朋友喝點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呢?黃醫師替我們說明,嘔吐時只要小朋友願意喝,喝什麼倒是沒有嚴格限制,但如果有腹瀉的情形,因為市售的運動飲料太甜,糖份使滲透壓過高,反而會讓補充進去的水份被排出來,再加上其中的成分複雜(即便加水稀釋也不合適),所以不建議給孩子補充運動飲料。但是可以到藥房購買小朋友專用的電解水(又稱ORS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是以米湯加一小茶匙鹽巴,比較能符合寶寶生病時的身體需求喔!




 




症狀10 外觀無異,但頭部受強力撞擊




 




小朋友活潑好動,有時蹦蹦跳跳玩耍卻不小心從高處跌落,或者在車禍時受到強力的震盪,這些時候雖然外觀不一定有異常,可是帶小朋友去醫院檢查會是比較保險的作法——因為小朋友的身體瘦小脆弱,如果強力碰撞到頭部,就有腦出血、腦震盪的可能,在發生後的72小時是觀察的關鍵時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後遺症的機率也較小。一般在就醫後醫師仍會請家長持續觀察3個月,徹底排除掉異狀或是有後遺症的可能。




 




頭部受到強力撞擊後的觀察重點如下:




 




1)昏睡或無法叫醒(如意識逐漸不清,人、事、時、地無法辨別)。




2)有噁心、嘔吐的現象。




3)抽搐(痙攣)。




4)眼睛症狀:包括瞳孔一邊擴大、不正常的眼球震顫、複視與視線模糊等。




5)一側肢體運動困難、乏力,感覺運動遲緩或行走困難。




6)劇烈頭痛、頭昏。




7)注意力不集中或性格改變(即病人的行為異於常態)。




8)不尋常的煩躁不安。




9)脈搏呼吸不規則。




10)其他特殊變化。




11)對於嬰幼兒應注意其活動性及飲食量是否有異常現象。




 




 




黃琮聖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胃腸科代訓醫師




現任: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111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2&f_ART_ID=3544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