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 多對話少訓話【文/陳美惠】


 


每次在教育現場聽到家長提到:「老師,我的孩子……實在讓我很煩惱,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他都還是這樣……」我可以理解家長的焦慮,但也同意「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這句話──也就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孩子,是我們把他教養成這樣的,不是嗎?


 


教出一個會思考、獨立自主的孩子,是教育的口號,也是天下父母的期待。可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師長用了不適當的方式,卻想成就這些目標。


 


家長期待孩子可以有生活能力,我們卻發現有些孩子吃西瓜竟不知道西瓜有籽,因為有疼惜他們的爸媽把籽都剔掉了;也常見有些孩子上下學,背書包這件事總是有人代勞……。我們期待孩子有思考能力,卻發現有些家庭已經將孩子一整天的時間都安排了「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唯恐他們蹉跎年少歲月;對於孩子犯錯,有些師長不是輕忽就是嚴厲懲罰,導致孩子無法從錯誤中學習。


 


以上淺談的例子,父母都是「為孩子好」,心意非常可以理解,但它不是「尚方寶劍」,教養的方式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專家出招>現場實例你可以這樣說


舉個教育現場的例子,大約10年前,我在服務的學校大門外,看到一個受了傷的大班孩子,怯懦地走向他的父親父親用了「訓話」的方式,處理了這個事件:


父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叫你走路要小心,都沒在聽」(狀況糟一點還會「出手」讓孩子再受傷一次)。


 


孩子:「我有啊!都是那個XXX他不好好走路撞到我啦!活該,他也受傷了!」


 


父親:「以後少跟XXX一起玩,免得又惹事,聽到沒?」


 


然後悻悻然的父親帶著「做錯事」的孩子離開了。


 


這個事件,如果父親可以這樣「對話」:


父親:「你受傷了呀,很痛吧!」(1


 


孩子:「是啊!XXX撞我的!」(2


 


父親:「讓我看看你的傷口。」「看起來還好,我教你怎麼處理這樣的傷口。」「那XXX有受傷嗎?」(3


 


孩子:「好像也受傷了。」(4


 


父親:「明天你到學校看看XXX受傷有沒有好一點?」(5


 


我想這時候我們會看到,慈愛的父親牽著心靈受到安撫的孩子,溫馨的離開校園。


 


這樣的「對話」內容,是一種面對孩子的態度,我們一起來分析對話背後的意涵。


1)父親見到孩子受傷,先同理了孩子的心理及生理的狀態


2)孩子得到支持,可以做冷靜的陳述,沒有先逃避責任責怪他人


3父親先關注傷口,而不是關注是誰讓孩子受傷?或者責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


4孩子在這個對話中,學習到同時要關懷別人。


5父親用關懷的「對話」,代替「到底是誰的錯?該指責誰?」「訓話」方式,做為結尾。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件會發生,如果能夠把握這些機會跟孩子「對話」,雖然比較費時,可是孩子會有所學習與累積,未來孩子也會產生「對話」的能力,這能力將終身受用。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14/today-family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dithyang 的頭像
    judithyang

    Tien-tien的樂學工作室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