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幼兒的行為及情緒發展
養和醫院及仁安醫院 兒童發展及評估部
兒科專科醫生 劉健真
幼兒的情緒及行為取決於先天的「脾性」本質及後天與人建立的關係。事實上,嬰兒出生後便有自己的脾性(temperament),然後慢慢與最親密的人如媽媽、爸爸、保姆等建立依附關係(attachment),這既是情緒、社交(psychosocial skills) 重要發展的基石,也為將來的學習奠下基礎。父母及老師若能夠明白幼兒的需要和情緒的發展,理解自己的角色,與孩子互相配合,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怎樣觀察幼兒的脾性呢?
我們一般用五個主要的範疇觀察幼兒的脾性。
活動量:活躍的時間相比安靜的時間之比例。有些幼兒非常活躍,不停地摸索、舞動,爬高爬低、到處抓碰東西等,這表示活動量很高。
專注/持久力:即幼兒用心專注某個活動的時間。例如專心地砌模型、拼圖等,即能持續動腦筋。一、兩歲的,大概可以專注兩、三分鐘。三、四歲的孩子可專注5至8分鐘,而五、六歲孩子可專注10分鐘以上。
起居節奏:即幼兒起居生活的規律,跟幼兒的生理時鐘很有關係。如果睡不好、吃不好,照顧者就會產生很多焦慮,從而影響照顧質素。
適應力:指幼兒對外界新事物適應和接受的能力。有些幼兒非常抗拒新事物,或者看見陌生的東西,聽到一些聲音,也會有強烈而負面的反應。
情緒表現:即幼兒的心情。有些幼兒愛笑、開朗,情緒極好,有些則比較古肅、愛哭,常常不高興,情緒較負面。
一般來說,幼兒的脾性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隨和的(easy child),情緒比較穩定,生活有規律,適應能力高,愛笑開朗,大概佔四成。第二類是難以相處的(difficult child),容易衝動,大叫大哭,自我控制能力低,生活欠缺規律,大概佔一成。另外有約一成半是屬於慢熱的(slow to warm up),較被動,情緒較為負面,需較長時間去適應新事物。不過,還有三成半是屬於混合型的。
雖然脾性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是,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父母及師長能夠瞭解孩子的脾性,慢慢改變表達情緒的方法,就能逐漸得到改善。
家長、老師,可以怎樣做呢?
家長、老師應該嘗試去瞭解孩子的脾性,如孩子先天情緒上有困難,大人應該嘗試理解這是生理的原因,但不是說因此遷就或者打罵孩子,而是採取果斷、合理的處理手法;例如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段時間去冷靜下來,但必須堅持原則,絕不讓步,如果讓步一次,以後孩子會變本加厲。
面對一些很活躍、衝動的孩子,家長及老師須加以小心觀察,因為這可能是過度活躍、專注力失調的徵兆,在幼兒階段須以清晰的行為規範,阻止不適當行為,以獎勵方式鼓勵可接受行為,讓孩子易於適應家庭及學校生活。
相反,對待害羞怕事的孩子卻要用不同的方法。成人應該以鼓勵、積極的態度讓孩子慢慢接受外界新事物。
孩子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
幼兒的情緒及社交發展,是建基於嬰幼兒階段和至親的依附關係。所謂依附,是指孩子與照顧者建立親密而持久的關係。如果孩子沒有安全基地,便不會有膽量出去探索,向外發展。在一些母嬰小組裏,有些孩子會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發現外面有好玩的東西,便出去玩一下,然後再回到媽媽懷抱,這是幼兒一歲多很自然的現象。這樣一來一往,慢慢對外界有信心,逐漸融入學校、社區。這個階段也為將來孩子所有親密關係奠下良好基礎。
依附的建立關鍵在出生至兩歲階段,孩子逐漸和父母建立互信。有些媽媽覺得孩子太「黏乎了」,趁著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一聲不吭就溜走,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因為不知道媽媽何時會失蹤,所以我們鼓勵父母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跟孩子說上哪兒去,甚麼時候回來接,那麼小孩會估計大概甚麼時候爸爸媽媽會回來,便不會那麼害怕。
其他可影響幼兒行為及發展原因
一些較常見的行為及發展差異包括: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徵狀
孩子在學校及家中(多種環境下)表現出不符合其年齡的過於活躍、衝動及難於專注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已影響孩子和家人、同輩、師長的相處或學習的能力。
自閉症徵狀
孩子欠缺眼神接觸、相向感情交流、溝通意圖及身體語言,語言理解及表達遲緩,並表現固執,重覆思想及行為。
焦慮徵狀
較常見的包括社交焦慮或廣泛性的焦慮。
如何評估孩子的情緒、行為
既然嬰幼兒的脾性、情緒、行為對日後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我們根據甚麼作評估呢?
醫生的問症。即嬰幼兒成長的歷史、飲食、睡眠習慣、行為、與照顧者的關係等等。
從家長以及老師的觀察去填寫的問卷量表,分析孩子的脾性、情緒及行為。
家長與孩子關係的臨床觀察。即觀察家長與孩子在離合、互動關係中雙方的反應。
從遊戲形式的測試中,觀察孩子活動量、專注程度及適應力。
標準化的測試去評估孩子的智力、語言及協調能力。
及早發現問題,加以改善
家長及老師掌握孩子情緒的發展原則,一旦發現問題,應該盡早追查原因及尋求專業的輔導,以最有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並排除其他語言、溝通或學習障礙。這樣除了改善孩子的情緒與智能發展,也有助建立良好的關係。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kids/kids47/p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