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問題。調整教養方式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養育經驗不足,無法看出孩子其實在嬰幼兒期就有一些「狀況」需要特別注意,等到就讀幼幼班或幼兒園,因跟不上團體生活的步調,而被老師建議至心智科評估,才發現問題所在,亡羊補牢固然不晚,但若能再提早發現,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高雄榮民總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珠瑾曾經碰到一位媽媽抱著八個月大的孩子就診,問她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專精嬰幼兒心智發展訓練的許翠端也曾提醒一位孩子才出生三個星期的新手爸爸,要多注意baby的行為反應,讓他感激涕零。




從這些專業人士的臨床經驗觀察,雖然注意力不足的問題約在兩歲以後才有明顯表現,但早在嬰兒期即有蛛絲馬跡可循。




 




發展不佳•自小有跡可循




 




遲景上醫師說,每種生物都有適者生存的法則,人類透過溝通主動掌控外界的訊息,調整適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嬰兒最早用「哭」引起父母注意,算是注意力的表現之一;四至六個月大時,眼睛看著媽媽會有喜悅的感覺;一歲時,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眼神能夠順著父母手指的方向看去並給回應。如果孩子不哭、看媽媽沒有喜悅感,對外界缺少興趣且不聽使喚,就可能有注意力缺陷的隱憂。




 




翁菁菁醫師則提醒,家族中若有成員已出現此問題,更要及早注意孩子的各項行為表現。黃奕偉心理師表示,對無病理基礎的孩子來說,問題的根源多來自家庭教養失調,父母對孩子的發展狀況多所疏忽,導致問題產生。




 




許翠端副技術長提供一份「嬰幼兒感覺統合檢查表」,做為父母在家觀察的依據,請依孩子目前的狀態勾選孩子在每個檢測項目的中出現困難的頻率。如果孩子在某個類別中的每個項目都出現障礙,或是每個類別中都出現幾項障礙,請協助孩子至醫療院所心智科接受更進一步的完整測試。




 




診斷過程




 




陳珠瑾醫師指出,在兒科診斷過程中,一定先詢問詳細的病史,執行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有無可能合併其他生理或心智疾病,有無學習上的障礙(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續發性的注意力缺陷)。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貧血、失神性癲癇發作、先天腦部發育畸形、染色體異常、或眼耳異常。其他如發展遲緩、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也要一一謹慎判斷。




 




一般而言,過動或注意力不足傾向在三歲後比較容易診斷出來,這是因為在診斷的標準上,兒童的行為表現需要在兩種以上的環境都有出現,才算表示這樣的行為是兒童的特有行為,即為穩定的行為表現。由於在三歲前,孩子多未上幼兒園,所表現的行為都是在家中發生的,而且在家中的行為本來就有比較亂的表現,這是可接受的,但仍有些珠絲馬跡可以看出是否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傾向,並提前給予適當的訓練和規範。




 




她說,如果在三歲前就有以下情形發生,家長們可能要多注意囉!




◎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出現陌生人,也一樣跑來跑去、動來動去。




◎ 去大賣場時,常四處走動,不注意時可能就不見了。




◎ 在家吃飯時,不能乖乖坐在椅子上。




◎ 面對面跟他說話時,眼睛四處看四處飄。




 




蛛絲馬跡中預見問題




 




根據小兒神經科、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和職能師的長期觀察,出現下狀況時,就是暗示父母須提高警覺並積極想辦法改善狀況。




 




換尿布沒太多反應→ 許翠端副技術長說,初生嬰兒因為全身的感覺神經還處在混沌期,碰一下小手,就有如驚弓之鳥般的全身晃動,無法判斷出刺激來自哪裡,於是出現像「消防灑水裝置」的反應方式。不過,慢慢會隨著媽媽換尿布時的手勢與力道,培養出「親子默契」,給予適當回應,如拍他的屁股,小腳就踢呀踢的。她建議媽媽,換尿布時要對孩子說話,如「寶寶乖,媽咪給你抹點屁屁霜……」讓他了解你的步驟,以建立他對你的回應模式。




 




睡眠很短→ 翁菁菁醫師指出,孩子的睡眠時間長短與體質有關,但新生兒的睡眠本易被外來刺激所干擾,如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所以,總睡眠時間長卻分散在好幾個週期。她建議父母,盡量不要打攪為宜。即使夜間睡眠時間逐漸延長後,仍有清醒和半清醒狀態出現,如果孩子無特別哭鬧,建議不需餵食或理他,讓孩子因無趣而再次入眠。




 




父母抱時沒有眼神交會→ 常見於有自閉症的孩子,如果你發現孩子與你沒有太多的眼神交會,就要有點警覺心囉!許翠端副技術長提醒父母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面對面,能讓他看見你的臉,除了把孩子抱起與你的眼神有交會處,偶爾蹲著或趴著對他說話或玩耍,讓他平視即能看到你,增加目光交流的機會。




 




哭聲異常尖銳→ 表示baby的情緒出現持續性的焦躁不安,尤其拒絕吃奶或吸吮無力,也不被玩具所吸引時,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不適。父母宜多觀察孩子哭泣的當下狀況,才能提供判斷時的依據。




 




活動量大,喜歡爬上爬下→ 許翠端副技術長指出,孩子原本就是透過動手動腳認識世界,有其基本的活動量,只是礙於現代人沒有足夠空間讓孩子發洩體力,而讓父母容易覺得孩子好像很愛動。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不妨帶到戶外活動,滑溜梯、盪秋千,滿足他的活動量需求。或者真怕他爬上爬下造成意外,也可考慮買張彈跳床,讓他在固定空間也能充分活動以發洩體力。當然,如果真有疑惑,就讓專業評估人員以客觀角度釐清狀況。




 




沒辦法等待→ 翁菁菁醫師建議,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延遲等待,養成控制衝動的能力,對提升注意力大有幫助。在泡奶時,可邊泡奶,邊跟孩子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暫時忘記飢餓的感覺;或是讓孩子在歷經等待後,給他一個很棒的獎勵──最好是對他充滿誘因,讓他了解原來多等一點時間,得到的結果比原來更棒!




 




個性衝動→ 即使已經再三提醒孩子,「那是危險的……」,但孩子碰到危險狀況仍奮不顧身,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甚至動手。請父母千萬別急著為他貼上「壞小孩」的標籤,花時間了解他為什麼要這做,安排動態活動讓他發洩體力,並協助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翁菁菁醫師提醒,這樣的孩子少帶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因人來瘋而讓自己 high過頭,發生意外。




 




三歲前應養成能力




 




黃奕偉心理師從輔導注意力不足的孩子(4歲以上且沒有病理基礎)身上觀察到,多在三歲前的心智發展較差,當進入教室的學習型態後,無法跟上學習的步調與節奏,於是問題就一一浮現。




 




生活自理能力差:當自理能力差時,動作一定慢,當老師指令已換下一個,孩子仍在做前一個動作,就容易因此分心。通常動作慢吞吞的孩子多半自理能力不足。




 




認知‧語言發展遲緩:發展遲緩而出現學習能力落後。




 




社會認知不足:不受規範控制,無法適應團體學習型態,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卻無解決能力。




 




依賴性高:習慣從小什麼都由家長打理好,無法獨自完成事情,也多有自理能力不足問題。




 




個性退縮內向:自小在分離焦慮的關卡上沒有處理好(如去保母家時與父母分開的經驗不佳),充滿高度焦慮,而無法專心。




 




另外,黃奕偉心理師也提到,受虐兒因「遇人不淑」,沒有遇到好的父母進行親子互動,教養功能不彰,沒能提供足夠安全感,造成「控制感發展力」差,也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來有好表現時,千萬不要輕忽他從小的各項心智發展,是否符合常模,如果有落後狀況,就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好跟上大家的腳步!




 




http://www.howmama.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