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腹內藏第二大腦 重感情會思考
【明心網】(大紀元記者徐竹思報導)中國傳統醫學從來就將人的七情六慾與機體的器官對應,《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理論,並且一種臟器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其它器官。日前西方科學家亦為這些說法提供了根據。他們發現,人除了頭部有大腦外,竟然在胃腸處還雪藏有一個大腦,並且控制著人的悲傷情感,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生離死別等傷痛的人,長大後更容易患腸胃疾病。
“第二大腦”曾為笑談
人思考時會發現,有時感覺發自內心的,於是有“心想”之說。有人還覺得自己身體的某些其它部位也會想問題。其實關於人有第二大腦的說法一直有好幾種,有說手是人的第二大腦,因手的神經感覺最為豐富,最為敏感,神經纖維也最集中;還有說腳是第二大腦。
據《紐約時報》23日報導,英國醫生蘭格利(J. N. Langley)於1921年首次描述,肚子內藏有神經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的主任格爾森(Michael Gershon)於1996年重提此話題,並引進肚子裡的“第二大腦”概念,在當時廣被科學界嘲笑。
“腹腦”獨立運作
今非昔比,科學家最近認識到兩個大腦並非科幻。格爾森通過深入研究一項新興學科-神經胃腸學發現,這個“腹腦”實際上是一個腸胃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億個神經細胞,主管消化。
“腹腦”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信息調出並向大腦傳遞。它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其運作過程採取大腦指揮四肢一樣複雜的反饋方式,但完全獨立於大腦之外。
能感受悲傷情緒
“腹腦”不僅具有記憶功能,而且像大腦一樣有情緒反應。“腹腦”和大腦相互聯繫,一個出了毛病,另一個也受影響。例如,憂慮、消沉、急燥、腸易激綜合症(IBS)、潰瘍和帕金森症都會同時體現在大腦與消化系統;25%服抗抑鬱藥患者有胃痛;“懷兔”的感覺是由身體在緊張狀態下產生的一股激素波所造成,而緊張反過來可刺激食道處的神經,導致窒息的感覺。
格爾森發現,70%的慢性腸胃病患者在兒童成長時期都經歷過父母離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傷。
“腹腦”還會做夢。人在沉睡無夢時,胃腸器官進行柔和有節奏的波形運動;但做夢時,內臟開始出現激烈震顫。人如果吃得不好常常會做惡夢,而且許多腸胃功能紊亂的病人總是抱怨睡不好覺。
科學家目前利用“腹腦”,採用生物反饋療法,使患者憑藉大腦的精神作用,加強自己的腸胃功能,獲得了顯著成績。
會思考,有情緒的第二大腦
蔡英傑◎著
消化吸收是腸道的基本功能,接著我要介紹比較不為人所知,但是卻是越來越重要的腸道神經系統。您不可不知,以下資訊值得您全神貫注。
「憂鬱、焦躁、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強迫症,當然應該看精神科醫生」,連我自己都會這麼想,醫生會用精神藥物治療,症狀會改善,但不易持久,而且副作用不小。
最近,醫學研究發現腸道與大腦,腸道與精神疾病,竟然有著不可思議的關聯,治偏頭痛的藥可以拿來治腸胃不適,治恐慌症的藥,現在用來治腸躁症。便祕的人會頭痛、失眠、憂鬱、煩躁,連腦下垂體功能都會受影響,使女士們脾氣暴躁。
「蔡教授,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精神疾病會和腸道有關係?」
這就是腸道的神妙之處,它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大腦以外,最為複雜的神經系統,有多達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布在腸道。
專門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克傑森(Michael Gershon)教授,因此把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他曾經形容腸道真的會感覺(feel)、會思考(think),更會表達情緒(express),而且和第一大腦一樣,會學習(learn)、會記憶(memory)。確實如此,腹腦名符其實是個「腦」,它會接收來自腸道的訊息,作出判斷,然後發出指令,而眼睛鼻子就只能接收訊息,回傳大腦。
腹腦不但藉著操控腸道的消化作用,而展現它在生命中的樞紐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操控腸道,放出各種腸道荷爾蒙,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位高權重的第一大腦。
為什麼要有兩個大腦?
消化作用對生命維繫太重要,所以在演化上,先有腹腦,再有大腦。像腔腸動物(如珊瑚及海葵)全身幾乎就是消化器官,所以只有腹腦,沒有大腦。所有脊椎動物都已演化到有兩個大腦,讓大腦去處理高層次的理性活動,但是將維繫生命的消化作用,仍然歸腹腦打理。
由胚胎發育的歷程來看,在胚胎神經系統形成的最早階段,神經細胞的一部分留在胚胎頭端的神經管,形成中央神經系統(大腦),另一部分由神經脊來的前驅細胞,從胚胎頭側往尾側遊走,轉變為獨立的腸道神經系統(腹腦),分布於腸道肌肉層間及黏膜下層。
兩個神經系統分別發育成熟,最後才由迷走神經系統建立聯繫。兩個神經系統基本結構非常相似,都由複雜的神經網路構成,收發神經脈衝,運用多種共通的神經傳導物質來傳達訊息。
腹腦主要機能是,偵測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然後主動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調控腸道蠕動速度與模式。我們的消化道中,口腔及食道的咀嚼及吞嚥功能是由大腦控制,而整個腸道運作則完全由腹腦負責,一直到最後的肛門,控制權才又交還給大腦。
腹腦還會儘量制止經常胡思亂想的大腦過分干涉消化作用。由上到下傳送的訊息量,遠少於由下往上;也就是說,主要是腹腦向大腦提供腸道訊息,大腦比較少向腹腦下指令。其實神經訊息的傳送遠比我們想像中慢,如果沒有腹腦,腸道大小事務,都要由遠在頭部的大腦掌控的話,我們的神經傳遞系統根本無法負荷,必須完全重新設計。
美國加州大學的李伯特教授(Benjamin Libet)說:「大腦總是活在過去,皮膚接到刺激,大腦要零點五秒後才知道,身體已經做出某種反應,大腦卻要在零點五秒後,才知道已經做出反應,才開始『思想』為什麼做出這種反應。」德國的普林茨教授(Wolfgang Prinz)說:「我們經常是依照『腸道反應』作事,然後大腦才去想為什麼。」
各位讀者,沒有腹腦,那零點五秒的差距早讓我們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了。
腹腦與心理疾病關係密切
腹腦和大腦間的連繫非常密切,而且互相影響。美國有句成語說:「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緊張得好像有蝴蝶在肚子裡飛。當我們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使得腸道活動降低,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排便不順。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腸道毛病都會浮現出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腸躁症。一緊張,蝴蝶就在肚子亂飛,就肚子痛想跑廁所。腸躁症不會傳染,不會致命,但卻帶來無限困擾,嚴重時,可能連家門都出不了。
幼年期心理壓力對腸道機能的影響特別明顯,甚至影響到腸道的正常發育,高達七成的慢性腸胃症患者,在孩童時期,曾經經歷過親人生離死別等深刻的傷痛。或許,傷痛不應該用「刻骨銘心」來形容,反而應該說是「刻腸銘心」會更貼切。
拿兒童自閉症為例,早在六○年代就已經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問題,幾十年來,自閉症與腸道健康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二○○九年,美國的萊維特教授(Levitt)發現有一個特殊基因同時影響自閉症發病與腸道機能,這篇發表在美國小兒科期刊上的論文,將所有的論爭畫下句點。
現在,我們知道絕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明顯腸道發炎現象,他們的腸道壞菌與正常兒童大不相同。有一位叫麥克布萊德(Campbell-McBride)的神經學專家,因此讓自己久治不癒的自閉症小孩服用益生菌,腸道調理好了,自閉症竟然也不藥而癒。再過不了幾年,也許「治療自閉症,先由腸道著手」就會成為定論。自閉症專用的腸道保健產品也許可以幫助許多病童,造福許多家庭。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我在上課或演講時,經常指著台下聽眾說:「在座諸位,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現在患有憂鬱症,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在一生中將有一段期間罹患憂鬱症。」
提到憂鬱症,一定會想到血清素(serotonin),它常被稱為大腦中的幸福分子。血清素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都會造成憂鬱症。
血清素主要是由腹腦所分泌,它作用在腸道,促進腸道蠕動,也作用在大腦,調節情緒、睡眠、食慾,與學習記憶也有關係。當您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太低時,您會感到心情低落,蝴蝶開始在肚子裡飛;當您服用抗憂鬱藥,例如百憂解(Prozac),也許心情會開朗些,肚子也舒服許多,因為百憂解會提高血液中血清素的濃度,也就是說,抗憂鬱藥不是作用在大腦,其實是作用在腸道。
腹腦與大腦關係密切,同樣的,腸道與心理互相影響。治療自閉症、躁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時,如果能兼顧病患的腸道,治療效果就會大大的提升。
腹腦所分泌的血清素影響層面還不只如此,血清素不夠,會加強您的侵略性,大腸激躁症就是因為大腸局部血清素濃度太高。最近甚至發現血清素會抑制骨骼形成,所以吃太多抗憂鬱藥,可能會讓您容易骨質疏鬆。
有趣的腸道荷爾蒙,還不只血清素,像縮膽囊素(CCK)會降低血糖,讓您昏昏欲睡;用餐後腸道會分泌一群飽食荷爾蒙,抑制大腦的食慾;飢餓素(ghrelin)是最新發現由胃部分泌的一種會刺激食慾的荷爾蒙,它可用於促進癌症病患的食慾。不過長期熬夜的人請注意,睡眠不足會促進飢餓素分泌,食慾越旺盛,會越吃越多,很快就變胖。
耶魯大學的團隊最近發現飢餓素可以促進記憶,幫助學習,而且他們建議,最好在肚子餓的時候讀書。在第四章中,我還會談更多有關腸道荷爾蒙的有趣研究。
腸道的味覺比舌頭靈敏
大腦會感知,會接受訊息,並且做出反應,我們的腹腦同樣也有很強的監控系統,腸道內壁佈滿了各種感測器,能夠精確的偵測腸道中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有趣的是,最近發現腸道和舌頭一樣,有許多味蕾細胞,可以分辨甜味、苦味、甘味……等味道。吃到好吃的食物,舌頭味蕾會告訴大腦:「好吃!」當您的腸道味蕾偵測到某些喜歡的「味道」時,會在您「不知不覺」中不必經過大腦,就可以刺激您的食慾,讓您感到愉快,甚至調整您的胰島素分泌。所謂「媽媽的味道」很可能就是刻印在腹腦。
不僅如此,著名的科學期刊《臨床研究》,在二○○八年刊登了一篇美國加州大學奧斯本教授(Osborne)的精彩研究。他們發現,當我們吃進了有毒物質,小腸偵測到毒素的「苦味」時,會立刻做出保護反應,迅速下指令減緩腸胃蠕動及消化液之分泌,讓食物在胃部停久一些,增加被嘔吐排出的機會;最奇妙的是,小腸同時會立刻分泌出「飽食荷爾蒙」,讓您不想再繼續吃東西,防止您吃進更多的毒素。
如何?有趣吧!腸道確實就像麥克傑森教授所形容的一樣:會感覺、會思考、會學習、會記憶、會表達情緒,而且懂得自我防衛。
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腸道\腹腦與大腦中間的密切關係。《東醫寶鑑》中說:「腦為上丹田,藏神之府,心為中丹田,藏氣之府,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由下而上,「精實則氣充,氣充則神旺」,「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各位,關愛腸道、照顧腸道,腸道如果健康,自然精實、氣充,而且神旺,百病不侵。
時報出版
《腸命百歲》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 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