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告訴我,她在中重度新生兒病房服務時,有一次,經過一間燈光昏暗、安靜的小房間,見一位治療師將手伸入保溫箱,在早產兒身上塗上一層薄油,熟練且有韻律地搓揉寶寶的肢體,奇妙的是,寶寶似乎滿臉滿足的享受著這個另類的服務。
她好奇地詢問那位治療師:「妳在做甚麼?」治療師回答,她正在做一個研究,希望了解「嬰兒按摩」對早產兒的影響。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嬰兒按摩」這個名詞,也讓我深入思索:「除了打針、抽血、抽痰等常規治療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寶寶健康的成長?」
在胎兒時期,媽媽的子宮提供了一個黑暗、安全且安靜的環境,使寶寶大腦的觸覺、前庭感、嗅覺、味覺、聽覺、視覺依序發育,一旦寶寶提早出生,在加護單位中,最多的感覺刺激是聽覺及視覺,其他感覺則相對減少很多。
然而,早產兒雖還未成熟,實際上,已擁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感覺輸入與他預期的狀況不一樣,便可能造成感覺輸入的超載,進而干擾腦部的雕塑與正常的神經發展,正因如此,許多在加護病房待過的早產兒會對護理人員的碰觸感到痛苦。
這是因為親子依附關係是幼兒成功發展的最有效助力。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母子被迫分離,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學者曾提出,母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是一種學習過程,而非與生俱來的,父母親需藉由視、聽、觸覺來形成對新生兒的了解,並在參與照顧的過程中,相互溝通、互動,從而激發親子關係連結的親密感。
所以,親子依附的程度,可以從母親與嬰兒互動的觸摸次數與部位來觀察,父母首先會用指尖觸摸保溫箱內早產兒的身體外圍,如手指、手掌、足底,而後以手掌觸摸頭部,接下來是軀幹。
當父母完全接受寶寶時,會將他抱起,開始一些照顧活動,如為其抹乳液、調整頭部睡姿、換尿布、餵奶等,除了有肌膚接觸的機會,更確實感受寶寶的重量(實際存在的感覺)。
菲爾德博士(Dr. Taylor Field)在1986年曾發表研究指出,經過嬰兒按摩的早產兒與未接受按摩者相比,生長較好且較快出院(體重增加平均多了31至49%);之後也有研究顯示,按摩對嬰兒身長和頭圍也有正面影響,但是對於免疫力和神經發展的作用,雖有研究進行,但尚無定論。
國外執行嬰兒按摩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但台灣在這方面似乎正在起步,運用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更是少見,所以若能將嬰兒按摩實際用在臨床照護,應有助於母子依附關係的建立,間接促使寶寶健康成長,縮短住院天數。
遺憾的是,目前學習嬰兒按摩的多是幼教人士,鮮少有醫護人員,希望未來有更多護理人員、醫師涉足嬰兒按摩的領域,並加以推廣,使其獲得父母親認同、重視,不僅造福正常寶寶,也可運用在早產兒照護上,讓早產兒健康成長。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護理師)
~~轉載自台灣社群論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