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問教養專家---引導篇




 




如何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Q:您好,我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她在大家眼中是個有紀律且很聽話的孩子,但我總覺得她為了讓別人肯定她,似乎變成「只要是有權威的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包括媽媽、老師),而掩蓋了自己的想法,只聽從別人的要求。我想請問,該如何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A:感覺爸爸/媽媽的孩子不僅聰明,還把自己管理得很好,是位令許多家長羨慕  的好孩子!不過,什麼事都從大人的想法出發時,就少了磨練判斷力的機會。




 




有些孩子為了要求完美、希望獲得稱讚,而學會聽大人說的再做。因為自己做可能會犯錯;但大人的一定正確。期待這類的孩子自主思考,需培養他「勇敢面對犯錯」的信念。在此提供爸媽一些方式:




 




1.與孩子分享爸媽從犯錯中獲得的學習




爸媽是孩子最易模仿的對象。當爸媽用正向態度面對錯誤,將在無形中讓孩子理解:許多事情沒有完美,只有更接近完美;這次做不好,可以期許下次做更好。當我們用肯定與笑容來回應孩子的錯誤,他便卸下完美的包袱了!




 




2.以「中性」的開放態度面對孩子的決定




這類型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觀色,例如他本來決定不分享,但看到媽媽皺眉頭就馬上改變主意。所以,孩子選擇時,爸媽需避免用語氣或表情暗示,才能讓孩子真正做到自主選擇。




 




3.稱讚孩子的勇敢決定




孩子練習「自主思考」時,重點是「選擇」這個行為本身的意義。當他做出決定,請具體讚美他,例如「哇!你今天幫自己挑了一件黃色的衣服(具體事實),你愈來愈可以當自己的小主人了呢!」藉由具體讚美,配合孩子為自己決定的成就感,相信他會愈能幫自己做決定唷!(蘇純怡
笛飛兒EQ教育講師)




 




笛飛兒EQ教育提醒您: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本身的個性與遭遇的問題都不相同,上述教養建議,主要在回應這位家長對孩子狀態的描述,可能無法適用所有狀況。




 




 




 




要如何設計獎勵卡並給予獎賞?




Q:兒子目前快滿六歲,我想請問專家,要如何設計獎勵卡,以及如何給予獎賞?可以直接每一點給零錢十元,讓他累積,再自己去買東西嗎?




 




A:獎勵卡制度主要是在孩子有良好行為時,給予可累積的點數或獎品,來鼓勵孩子持續良好的表現。針對六歲的小朋友,在設計過程中若能掌握以下三原則,將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1.獎勵正向行為:獎勵卡不是用來阻止孩子的負向行為,例如「做功課不要拖拖拉拉」,而應該是增加孩子的正向行為,例如「能夠在晚上八點前完成功課」。




 




2.具體的獎勵標準:要避免使用籠統的描述,例如「有好的表現時」;獎勵的標準必須具體且明確,例如「在晚上九點前躺在床上準備睡覺」。




 




3.選擇合適的獎賞:剛開始執行獎勵卡制度時,需要設計很少點數就能夠獲得的獎賞,例如,小玩具車、小糖果、媽媽讀一本故事書、跟媽媽去公園;也要訂定高額點數才能兌換的獎項,例如,特別的玩具、看電影、去動物園。在設定獎賞時,不一定要高價位,建議多增加經驗類型的獎賞,例如,親子一起做某件事、一起去某個地方,會比實體的獎品或是金錢更能延長獎勵的效果,也能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雖然獎勵卡制度能有效增加孩子的正向行為,但是父母肯定的話語或眼神,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獎品,所以在推行獎勵卡制度時,別忘了多給予孩子鼓勵的眼神話語,幫助孩子在獲得獎勵的同時,能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還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黃柏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心理師)




 




 




 




為什麼孩子排斥團體活動?




Q:小孩目前念小班,開學一個星期後開始拒絕上學,每天早上都會哭得歇斯底里。後來大概是習慣了,但早上還是會表示不想上學。最近令我無助的是,上體能課或是團體遊戲時,她都會跟老師說她不想玩,理由總是一堆,似乎有恐懼感。上週六,我們參加學校的親子講座,大人聽演講,小孩帶開玩遊戲。不到幾分鐘她開始哭,說她不想玩遊戲,只好帶她一起聽演講。總覺得,玩遊戲不就是小孩子的最愛嗎?該怎麼引導她?




 




A:你提到孩子排斥參與動態活動,所以我們先排除進入新環境的適應問題。除了孩子說得出的理由需考慮外,有些說不出的原因,是需要家長觀察或請老師予以了解的:是因為他看到大家都會玩,自己不會而焦慮、不敢加入?還是很少跟同儕互動,遇到同伴直率衝動的行為時,不知如何因應?或之前與同伴玩的過程中發生不愉快的事呢?若孩子帶著這些顧忌,一定無法享受遊戲。生活中,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協助孩子與老師建立關係。私下請老師協助,多接近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學校有關心他的大人,而較為安心。




 




2.關心學校生活,協助孩子情緒表達。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做了哪些事?有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嗎?什麼時候?那時候在做什麼呢?若遇到不開心又不知怎麼處理的事,除了回家說,在學校可以跟哪個老師說?




 




3.以漸進的方式協助孩子參與友伴互動。平時可多陪孩子遊戲,增加他的遊戲能力及技巧;也可鼓勵孩子先在旁看大家怎麼玩,再加入遊戲;或鼓勵孩子先跟一至二位同伴玩,再加入更多人的遊戲。




 




4.依據孩子個別需要,提升他的調適力。對自我要求高、害怕嘗試新事物的孩子,需讓他了解「不會」是正常的,即使犯錯也可被接受;對缺乏因應衝突能力的孩子,則需讓他了解「衝突」是正常的,這只是兩人同時想要一個東西,或兩人有不同的想法而已,並陪著孩子學習更多的社會能力,如:請求、商量、拒絕……這將會讓孩子在人際間更有「我能感」。(楊淑芬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