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自理能力 提升未來競爭力




 




MamiHome媽咪窩 2011/09/21




日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兒童的自理能力不如美國兒童,而自理能力好的孩子,未來面對挫折壓力的適應力會比較好,所以培養自理能力,值得爸媽重視。




 




【採訪/陳姵樺;諮詢/臺安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王秀靖、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




 




日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兒童的自理能力不如美國兒童,根據專家分析,這與照顧者是否提供環境學習有關。而自理能力好的孩子,未來面對挫折壓力的適應力會比較好,所以培養自理能力,值得爸媽重視。




 




台灣孩子自理能力落後美國兒童?




 




今年五月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曾美惠發表的一篇國內8歲以下孩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4歲以後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落後美國兒童,這個結果引起許多專家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這項研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國內一般兒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量的項目包括孩子自我照顧技能、移動和社會功能等。像是能否自己獨立進食、扣鈕釦、拉拉鏈、綁鞋帶、上廁所擦屁股等能力,共有4948歲以下的孩子接受「兒童日常功能量表中文版」測量。




 




主持這項研究的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曾美惠在研究報告發表時表示,除了移動能力之外,4歲以後,台灣兒童的自我照顧技能和社會功能普遍落後美國兒童,像是有位幼稚園孩子的媽媽每次都把餅乾、牛奶等食物直接擺在孩子面前,所以孩子肚子餓了根本不知道冰箱裏有食物;還有的媽媽也說自己的孩子習慣等菲傭拿衛生紙幫他擤鼻涕,沒了菲傭和衛生紙,鼻涕就會一直流。




 




分析這次的研究結果,受測兒童的媽媽中,有68%是職業婦女,8%的家庭聘有外傭,曾美惠副教授認為,台灣父母較注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同時對孩子過度保護,對日常生活發展較不重視,再加上生活步調緊張,許多職業婦女為了趕時間,傾向直接幫孩子料理生活瑣事,或是由外傭打理日常事務,根本沒有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因此造成台灣孩子的生活自理功能較美國兒童差。




 




忙碌的職業婦女造就依賴的孩子?




 




看完了上述的研究報告,有些人會認為忙碌的職業婦女是造成台灣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臺安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王秀靖和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都認為,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正相關,因為教養孩子的責任並不是只有媽媽,爸爸、幫忙照顧的長輩以及保母都有責任。




 




台灣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與照顧者的教養態度、有沒有耐心提供適當的環境,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學習都有關係。專家經常可發現的問題如下:有的照顧者對孩子保護過度或是過於寵溺,什麼事都捨不得讓孩子做;有的則是過度介入,不願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有的則是生活步調太快,沒有耐心花時間營造環境讓孩子慢慢學習,在這些因素綜合之下,便形成了孩子自理能力低落的結果。




 




學習自理能力對孩子有正面助益




 




王秀靖表示,孩子從對某項事情發生興趣、有意願去做,到能完全掌控做好這件事情,是需要一段頗長的學習體驗時間。就以進食這件事來說,寶寶在68個月大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就會對照顧者拿的湯匙產生興趣,會有高度意願想自己拿湯匙,模仿大人的餵食動作,但多數照顧者一方面怕讓寶寶自己拿湯匙,弄得到處髒兮兮;另一方面餵食的時間可能從原本大人餵的10分鐘延長更久,再加上弄髒後的打掃處理時間,終讓照顧者選擇自己餵食,而不給寶寶練習拿湯匙吃的機會。當照顧者不提供孩子循序漸進的學習機會,又怎能期待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能自己好好拿湯匙吃飯呢?




 




孩子的自理能力好,表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處裡自己的問題,即獨立性佳、依賴性少,日後面對挫折壓力的適應性較高,對整體發展來說是有正面助益的,所以爸媽一定要重視這個議題。除了應有耐心來面對孩子學習的過程,也要花時間營造適當的學習環境。若孩子還有其他的照顧者,例如長輩與保母,也需與他們充分溝通,讓他們認知到讓孩子學習自理的重要性。




 




【完整內容請見《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