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語表達指導


 


教導孩子溝通,主要是幫助他們表達需求與增進社會互動,使他們的社會適應更順利。即使是沒有語言的孩子,當他們具有溝通需求而無法表達,或是別人不懂其表達方式時,他們都會因此而非常憤怒。如同「我兒惠尼」(張美惠譯,民94)一書中所提及的,當人們無法說話時會產生相當大的挫折感,因為他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順暢溝通,生活中也經常因語言不通而遭遇挫敗經驗。當孩子發展出溝通能力後,比較不會莫名地生氣,或是把生氣原因說出來情緒便緩和許多,不僅是因為別人懂得他為何生氣,也是在說話的同時把情緒轉移掉。


 


近年來,擴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AAC)已被大力支持,利用符號或輔助器材幫助一些表達有困難的人,順利滿足其溝通的需求。符號可能是實物模型、標誌、物品的一部份如包裝袋,也可以是照片、圖片、簡單的線畫(非彩色的線條圖),甚至是文字;輔具包括溝通簿、溝通板、電子溝通儀器或電腦。當孩子學會說話前,使用這種方式替代語言的功能,不僅有助於表達,也同樣能平撫情緒。只是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依賴替代性溝通系統,因而不願開口說話,研究證實不必過度擔心,使用這種系統的孩子發展口語表達的機會還是很高的。


 


此外,自閉症孩子經常有仿說的問題,家長可能會太擔心而不敢讓其仿說,有些則是仿說過度而變成很少主動說話。仿說是口語表達的基礎,一般嬰幼兒在學說話時都由仿說開始。因此當孩子剛開始要說話時,仿說可以讓他們更順利開口說話,之後家長再逐漸減少提示,增加孩子主動說話的機會。


 


一、非口語表達及溝通


二、口語表達


三、圖片兌換溝通系統


四、鷹架式語言教學


 


*以下部份內容由前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托中心特教老師吳淑梅提供。


 


一、非口語表達及溝通


 


1.符號溝通:


(1)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CES):是替代性溝通系統的其中一種方法,剛開始透過圖片或照片來交換東西,詳細作法將於第三項介紹,可以將其方法變通運用到生活中。


 


A.決定符號:決定要教孩子用什麼符號形式來溝通,前言已提過有哪些符號,盡量是孩子能辨識的,也可以結合圖形和文字,例如圖形下方寫小字,或是文字下方放小圖(背面貼魔鬼粘);有些自閉症孩子的符號認知很好,很快就學會認字。剛開始圖卡可以稍微大一點,讓孩子看清楚圖案,之後可統一做成5公分大小就好。符號內容可以是普遍性或特定性的,例如“吃”(只要吃東西的情境都可以用)或“餅乾”(只限定吃餅乾時用)。還要製作簡易的溝通板用來貼附圖卡(利用可反覆撕貼的魔鬼粘),可以固定在牆上,或是做成攜帶式的溝通簿或溝通板(書局可買到的活頁夾,約25*20公分大,內頁可補充,方便日後擴充溝通內容。封面要貼魔鬼粘,圖卡貼在封面)。


 


B.選擇溝通時機:剛開始先挑選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時段來訓練,最好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情境,例如用餐或點心時間、遊戲時間、外出時間、洗澡時間。


 


C.溝通訓練:假設利用點心時間教孩子表達要喝飲料,將飲料圖卡製作好,以魔鬼粘貼在溝通簿的封面。孩子要拿飲料前,先帶著他把圖卡撕下來交給成人,才可以喝一些飲料(不要整瓶給他,這樣才能練習很多次),之後讓孩子練習自己拿。切記,當孩子拿圖卡給成人的時候,成人要把那項物品唸出來,幫孩子做聽覺和視覺的連結。孩子學會交換圖卡後,可教孩子在二張圖卡中選出正確的一張(區辨訓練,以後再擴增為三、四張圖片),而另外一張圖卡是孩子很不喜歡吃的東西或是不能吃的,例如湯匙。當孩子挑錯圖卡時,要真的給他湯匙,他才知道挑什麼就得到什麼,挑對了才有得喝。


 


D.增加溝通內容:當孩子學會交換圖卡之後,可以把溝通訓練延伸到其他情境,增加孩子的溝通內容。由於學習的內容增加,圖片也會變多張,可把所有的選項圖片貼在活頁夾內頁上(這就是可以補充內頁的好處),教孩子從多張圖片中挑選出想要的,貼到封面上,再讓成人看以交換飲料。圖片兌換系統也可以表達句子,例如吃的圖卡+餅乾圖卡=“吃餅乾”。


 


2.仿動作:說話通常由仿說開始,而仿說是孩子模仿成人的口部動作,因此模仿也是學習說話的一部份,所以可以透過加強仿動作增進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動機。仿動作可以先從大動作模仿開始,包括看電視跳律動、跟媽媽做一樣的動作(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可拉入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會比較有趣。有的孩子模仿意願很低,剛開始可以拉著他們做,再逐漸褪除協助(從握手腕"手肘"上臂"稍微推一下)。每天練習仿動作,孩子的模仿能力會逐漸提昇,配合度也會增加。


 


3.發音練習:


(1)口部運動:不習慣開口的孩子,可能已經不太能夠控制口部的肌肉,可以透過咀嚼有彈性的食物(如豆干、魷魚絲、牛軋糖),加上每天做口腔按摩(請參閱本訊息區「行為處理-其他」的第五項說明),讓口部肌肉更靈活。為了促使孩子發音,可以教他們吹氣,包括吹蠟燭、吹紙片、吹動小船(小船放水盆中,剛開始先用吸管吹比較容易,還可以比賽)。此外,舌頭的靈活度也要增加,教導孩子做舌部運動,例如舔冰淇淋、舔海苔(貼在嘴脣四周,照著鏡子把海苔舔掉)、對著鏡子伸舌頭扮鬼臉。


 


(2)練習開口:尚無口語表達能力的孩子,可能多少都會發出一些聲音,表示他們有發音的能力,只是不知如何開口。若有合適的律動影片或音樂,可以經常播給孩子看,讓他們跟著一起跳或唱。平常玩遊戲時也可以激烈一點,讓他們發出笑聲或叫聲,像是搔癢、抓鬼等,有助於發聲練習。


 


若想要求孩子開口,要先找出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發聲的音,平時觀察他們可能會的發音,從這些發音練習開始,例如“ㄚ”、“ㄨ”等。成人可以蹲下來和孩子平視,讓孩子看得到嘴形,甚至拉孩子的手摸成人的喉嚨,感受聲帶的振動。透過歌唱或遊戲的方式通常可以誘發孩子開口,也可用條件交換的方式,只要孩子發出一個音(要找平時曾經發聲的音讓其模仿),就可以吃或玩。接下來可以要求孩子發出連續音或輪替音,例如“ㄚㄚ”、“ㄨㄨ”、“ㄚㄧ”、“ㄚㄨ”。如果孩子喜歡動物,也可以練習發出動物的聲音。


 


   曾經遇過嘴巴閉得跟蚌殼一樣緊的孩子,連哭都很少有聲音,可是卻曾經聽過他說出“快樂”(自己對著蠟燭模擬唱生日快樂歌)。他有發音的能力,可是卻怎麼都不肯開口。家長每天一定會幫孩子做口腔按摩,再透過吹蠟燭、拿麥克風說話、領點心時發音等活動讓他發聲,並且增加各種模仿機會,慢慢孩子便能配合仿說。


 


 


二、口語表達


 


1.仿說:當孩子能夠順利發出聲音時,就可以開始要求他們仿說,但是不需要發音準確,否則孩子容易有挫折感而不願說。仿說從單音開始,例如吃、喝、要、給等,最好和情境搭配,例如吃東西前仿說“吃”,孩子自然會比較有動機;接著是重疊音,例如媽媽、爸爸、姐姐、尿尿;然後是詞語,例如要喝、要吃、給我、我要等。


 


2.主動性詞語:當孩子可以仿說詞語後,就可以加強語言主動性了。


 


(1)說出物品名稱:有些孩子習慣仿說,因此成人要加強主動性時,可說出物品名稱就好,再使用褪除提示的方式,包括接話、減小音量、口形暗示。


 


A.接話:成人可先示範說出幾項物品,再由孩子接著說,例如“蘋果、湯匙…(指著「杯子」停頓)”。若孩子不能主動說出完整詞語,成人可以只說第一個字(“杯…”),讓孩子接著說“子”,之後要求孩子說完整的詞語。


 


B.減小音量及口形暗示:成人小聲講出物品名稱,或小聲提醒一個字就好;之後成人不發聲,只提示口形。


 


(2)閃卡:曾經以此種方式讓一些孩子發展出主動性語言,而且他們通常會蠻專注的,不一定要具備圖像認知能力,只要孩子喜歡看就好。也有的孩子排斥閃卡,可能他覺得成人在逼他說話,之後結合孩子喜歡的音樂和上台表現,以聽音樂挑圖卡的方式,或是要求他上台再請他說出來,他便能配合。


 


A.成人介紹:先準備孩子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圖卡或照片數張(背面寫字,剛開始約5張就好),跟孩子面對面坐好,成人開始一張一張說出圖卡上的物品,例如“蘋果、香蕉、杯子….”;每張停留約1秒,不要中斷,重覆幾次,目的是要讓孩子集中精神看和聽。之後讓孩子仿說(此步驟可跳過),學著成人說出詞語。


 


B.孩子接話:成人重覆唸圖卡二次,第三次讓孩子自己唸出圖卡上的物品名稱。若孩子說不出來,成人可以運用接話、音量調整或口形提示的技巧。曾經有位孩子只會說物品第二個字,例如“機”(飛不說)、“子”(“椅”不說),運用閃卡教學時,成人加重第一個字的音,例如“飛機、椅子”,等孩子自己唸時給予第一個字的口形提示,加強練習之後孩子就可以說出完整的詞語。


 


(3)視覺線索:為了幫助孩子認識更多生活物品,家長可在物品上貼圖或文字,例如冰箱、椅子、桌子、門、窗戶等。因為透過這樣的視覺連結,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符號認知,會使他們更容易記住那項物品。成人要不斷為孩子介紹該項物品,並逐漸減少提示,讓孩子自己說出來,偶爾測試看看孩子會說了沒。


 


3.簡短句:當孩子已會說主動性詞語時,可以教孩子說簡短的句子,只要孩子肯說,句子短沒關係。這個時期也可以教孩子唱歌,有助於拉長語句。動詞和名詞搭配,例如“給我”、“喝水”、“要吃”等;三個字的詞語包括“吃餅乾”、“媽媽坐”、“爸爸拿”、“我要吃”、“我要玩”;完整的句子包括“我要吃+食物名稱”、“我要玩+物品名稱”。當孩子說不出來時,同樣可以運用接話、音量調整或口形提示的策略。同一情境使用固定的短句,孩子比較容易記得住,而且一段時間內可以密集訓練一種句型就好,例如“我要”+玩、吃、洗澡、餅乾…;“我要喝”+可樂、果汁…。


 


4.對話:習慣仿說的孩子,就不要再加長仿說的句子長度,應該加強孩子的主動性(請參閱上述主動性詞語的策略)。運用選擇題或問答方式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主動性語言,避免孩子仿說成人的問題。


 


(1)選擇題:剛開始孩子可能無法記住問題,因此可以提供視覺提示,例如桌上放湯匙和糖果,問孩子“要糖果還是湯匙?”有的孩子挑前面的,可能是聽覺注意力不夠長,因此只會選第一個;有的孩子可能是聽覺記憶力不夠長,因此只記得後面那一個。剛開始可以使用提示策略幫他,增加成功的機率,例如調整音量“要糖果還是湯匙?”(湯匙小聲)、口形提示或是指著糖果。當孩子選錯時,就要給他選的東西,他才知道不能亂選;視覺提示慢慢也要撤除,讓孩子只聽問句來選擇。


 


(2)問答:可使用第三人教學的策略,這種方法需要兩位人員合作,從最簡單的問句“這是什麼?”開始。例如由爸爸發問“這是什麼?”,媽媽站在孩子身後,在孩子出聲前馬上說“杯子”,讓孩子跟著仿說杯子;之後再運用褪除提示的策略,讓孩子自己說。當一種問句可以回答之後,再學其他的問句,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導。固定問法可以回答之後,必須可以改變問法,因為孩子經常用背的,所以要轉換問題的型式,或由不同人發問。例如問名字的問句,包括“你叫什麼名字?”、“你是誰?”、“你的名字是什麼?”。


 


    以前曾問過語言表達很好的小朋友,問他們家人叫什麼名字都會回答,可是問他們“美惠是誰的媽媽?”時,沒有一個聽得懂;回家練習之後,很快他們就學會了。還有另外一個狀況,平時在老師會叫孩子去挑自己作品回來,偶爾問這是誰的作品時,孩子就不知道要做何反應了。


 


    此外,要教孩子代名詞時,先教「他」和「我」(教孩子以拍胸口或舉手的方式提醒自己)。把「你」放在最後教,因為「你」、「我」的角色會對換,孩子經常搞不清楚,要稍大一點才能理解。


 


5.複雜句:若要教導孩子說出複雜的句子,可以從描述開始,實際發生的情況、圖片或照片上的,或是故事書中的情節都可以是描述的主題。剛開始先找同一主角或同一類句型來描述,例如“妹妹+哭了、洗澡”、“小熊、小狗+在睡覺”。之後可以描述自己的狀況,例如“我在騎腳踏車”。更複雜的句子可以包括地點、時間或加入情緒說明,例如“小朋友在公園溜滑梯”、“小熊哭了,牠很傷心”。也可以運用圖片兌溝通系統或是鷹架式語言教學,將於第三項和第四項說明。


 


 


三、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communication exchange system,簡稱PCES


 


不論有無口語表達能力,都可運用這套系統來教導孩子溝通。此系統分為六個階段,可以看孩子的狀況來決定從何開始。詳細的教學方式請參考網路資料(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系楊宗仁教授所譯):http://www.ncue.edu.tw/~special/download/news/_vti_cnf/autism/auti-17.doc


 


有位老師曾經運用此系統,教導一位沒有口語表達能力的自閉症兒童,從基本的挑選圖卡開始教。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孩子已經能夠以字圖卡拼出簡單的句子,向他人表達需求,例如我要去公園。進入小學後,媽媽說孩子一天到晚都跟她表示要去哪裡玩,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四、鷹架式語言教學


 


        曾經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在自閉症孩子上,幫助他說出完整的句子。這個孩子的圖像認知還不錯,剛接受早療服務時已經會認圖卡,只是不能完整說出物品的名稱(就是上述提及只會說物品第二個字的小朋友)。當他已經能說出大部份的名詞、動作和人名之後,決定使用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說出句子。


 


由於擔心孩子無法說出很長的句子,因此只教導他簡單的完整句,包含人物、地點和動作。剛開始先設定「盥洗」的主題,請媽媽回家拍孩子刷牙、洗臉的照片,首先教孩子將文字「我」、「在浴室」、「刷牙」放入語意圖中固定的位置。孩子很喜歡,因此很快便學會這幾個字。之後開始要孩子回答問題,包括「這是誰?」、「這是什麼地方?」、「在做什麼?」,剛開始老師手指著字卡,練習之後孩子已經會自己回答。轉換到語句卡的時候,孩子必須跟著老師的三個問題來放字卡,他很快就學會正確排列並說出「我在浴室刷牙」。


 


後來不需語意圖或語句卡,孩子看到圖卡就會主動說出來,換成洗臉、如廁和其他生活情境的照片,他也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是他並不是很瞭解問句的意思,有時候會亂猜,因此也請媽媽配合,平時在家也要多問他這三個問題。有趣的是,媽媽引導幾次後,孩子開始會主動描述所看到的事件,例如小美在騎腳踏車(地點仍容易遺漏)。


 


詳細的教學教材和步驟,請參考網路資料(輔英科技大學幼保系曹純瓊教授之專案計劃,其中有圖示說明):


 


http://www.creativity.edu.tw/group/94teacher/project/1-18.doc


 


 


參考書目:


1.許月琴(民89)。溝通障礙者的輔助科技:輔助溝通系統簡介。特殊教育季刊,7538-40


2.張美惠譯(民94)。我兒惠尼。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3.黃俊瑋、羅丰苓(民93)。自閉症教學技巧。台北縣:群英。


4 Romski M. A., & Sevcik R. A. (1997).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NENT DISABILITIES RESEACH REVIEW, 3, 363-3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