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後16週照護指南 小心預防感染




 




 




小心預防感染




 




歷經10個月全心全力孕育生命的時期,產後的16週,對媽媽而言,可說是恢復與調適的重要關鍵期。育兒的問題雖然重要,但如果媽媽能多愛自己一些,循序漸進調理自己的身心狀況,相信未來能以更快樂、更健康的一面,妥善照顧自己與家人。




 




文/郭盈秀;採訪諮詢/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陳國瑚




 




自古以來,華人就相當重視產後「坐月子」的過程;一直到現代,也有所謂「產後黃金6週」的時期。無論是生理的恢復或是心理的調適,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陳國瑚認為,媽咪們都應當好好保握這段時期,才能讓身心狀況真正回復到健健康康的狀態。




 




Part 1:生理復原過程




 




剛生產完




 




傷口修復‧因人而異




 




自然產和剖腹產由於動刀的位置不同,形成的傷口和復原狀態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陳國瑚醫師針對這兩種情況,說明如下。




 




自然產:會陰傷口復原快




 




如果媽咪選擇自然生產,會陰的部分會有些傷口(醫師剪開或自然裂開);在生產過後,醫師縫合完傷口,基本上媽咪不需過於擔心後續狀況。陳國瑚醫師說明,原因在於此部位的血液循環較好,因此傷口復原的速度會特別快。




 




然而,有的媽咪剛開始仍會感覺到會陰處緊緊脹脹的,陳國瑚醫師表示這屬於正常情況;但他也建議,如果仍感覺不太舒服,媽咪可在生產完24小時後,準備一缸乾淨的熱水,採取「坐浴」方式,就能有效幫助放鬆,舒緩不適感。




 




剖腹產:腹部傷口需時間




 




採取剖腹產的媽咪,傷口通常是橫切於腹部上,醫師會在生產後以肉線縫合傷口(或是以釘子對合傷口),並在上面裹上紗布,以保護傷口和維持乾燥。




 




陳國瑚醫師表示,肉線會被身體自行吸收,因此只要保持傷口的清潔,復原狀況通常都很不錯,痕跡一般不會很明顯,通常大約一星期後,醫師檢查過傷口癒合沒有問題,媽咪就可以開始洗澡。除非是發生沾黏情況,或媽咪本身具有蟹足腫體質,才可能有特殊症狀,此時應隨時請示醫師協助。




 




產後休養期




 




排除體內廢物‧子宮回復正常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產後是養血怯瘀的時期。而從西醫的方面切入,就是要藉由「排出惡露、收縮子宮」,讓媽咪回復到孕前的狀態。




 




階段性惡露‧了解復原狀態




 




雖然每個媽咪產後的惡露分泌狀況不一樣,但陳國瑚醫師表示,正常狀態下,惡露的量必須愈來愈少,一直到消失。如果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建議儘快就診檢查,以便了解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出血原因;必要時,可能需要施打止血針幫助控制狀況。




 




子宮慢慢縮小‧穩定止血狀況




 




因為孕育胎兒而變大的子宮,變得比較軟;而子宮必須收縮變硬,才能夠有效止血,預防大出血狀況發生。因此,陳國瑚醫師建議,尤其產後前三天,媽咪應多推揉腹部。勤加按摩,子宮才會逐漸變硬變緊,就好像一顆圓球,不但有助於子宮收縮,出血量也會愈來愈少,進而身體狀態穩定,許多症狀也會改善。




 




Part 2:小心發燒&感染




 




癒合狀況




 




常見的產後感染症狀




 




生產過後,除了傷口需要癒合,身心也仍處於虛弱的狀態。因此,陳國瑚醫師表示,以下幾種症狀,產後媽咪都可能發生。




 




1 泌尿道感染




 




剛生產完,媽咪的泌尿道因為受到壓迫,所以排尿並不會很順;如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尿液一旦在膀胱裡長時間累積,將可能導致膀胱受到病菌感染而發炎。




 




2 上呼吸道感染




 




在經歷數小時的生產後,媽咪通常是非常勞累的,在精神和體力尚未恢復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又馬上照顧寶寶,一不小心,抵抗力不足的媽咪很可能受到病毒侵襲,進而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




 




3 乳腺發炎




 




在母嬰親善環境下,現代的媽咪多會在產後親餵寶寶母乳。然而,哺乳前的脹奶,往往讓許多媽咪煩惱又痛苦;如果發生乳汁沒有排空而阻塞,造成乳腺不通的情況,將可能造成病原菌入侵而感染,甚至可能引起發燒。




 




4 傷口感染




 




雖然比起以往,現在媽咪的產後傷口感染機率較少,但仍是需要被重視的部分。陳國瑚醫師表示,當自然生產後的會陰部癒合情況不佳,或剖腹生產的傷口沒有照護好,就可能導致傷口受到感染。




 




對於自然產的媽咪,陳國瑚醫師特別提醒,最好每次如廁後,能以乾淨的清水沖洗會陰部,主要是希望隨時保持局部的潔淨,如此就能夠預防感染。如果是剖腹產的媽咪,反而要注意在傷口癒合之前,先不要沖水;只要傷口保持乾淨乾燥,不需要每天去碰觸,才不會有造成感染的機會。此外,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只要傷口癒合的狀況良好,仍可以做些輕鬆的活動;飲食方面,不需要特別著重某種營養,均衡即可。




 




準確判斷




 




掌握受感染的跡象&治療方式




 




有時候,身體是否受到感染,不是那麼容易可以馬上清楚判別。陳國瑚醫師提出兩個常見跡象,做為判斷是否受感染的參考。唯建議有疑問或狀況,儘早就醫檢查,以便於及早掌握症狀及安排適當治療。




 




原因1:發炎發燒




 




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到病菌感染,可能促使局部分泌物增加,甚至產生紅腫發炎、發燒的情況,這是人體本身的防衛提醒機制所致。




 




如果有這些症狀,陳國瑚醫師建議,媽咪需到醫院檢查,了解和找出發炎、發燒的部位和原因,並預防後續併發症發生;回家後應多休養、多喝水。




 




原因2:局部疼痛




 




人體本身沒有發熱的反應,但卻有疼痛感,也可能代表受到感染,最好能就醫檢查。陳國瑚醫師舉例,如果媽咪乳房疼痛,醫師通常會先懷疑其乳腺是否發炎;如果喉嚨疼痛,則懷疑是否為上呼吸道感染;排尿時痛苦,則可能在泌尿道方面有感染問題;下體(近會陰處)或腹部疼痛,傷口受感染可能性高。




 




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




 




陳國瑚醫師表示,基本上只要確定媽咪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合適的抗生素類藥物,如針對母乳媽媽會開立哺乳用安全抗生素,主要是希望能幫助改善局部疼痛、發炎和發燒的狀況。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導致感染的真正原因,並且用對方法去改善,而非一味仰賴藥物。例如針對乳腺發炎媽咪,醫護人員會教導她如何排空乳汁避免阻塞,往後才不會一再發生同樣的痛苦狀況。




 




如果是針對生產傷口的感染,記得定期回診,平日要勤換藥,同時檢視傷口狀況,才能掌握並確保復原的情況是否順利。




 




3要訣‧產後生活少感染




 




1 多休息:很多孕媽咪的睡眠狀況並不好(睡不夠或睡不著),因此醫護人員都會勸導她們「寶寶休息時,媽媽也要跟著休息」,否則自己的體力和精神都不夠,抵抗力自然不好,感染的機會也會偏高。




 




2 營養均衡:有的媽咪怕胖而少吃,有的怕補不夠所以每天猛吃,其實這些都不好,還是得掌握「營養均衡」原則,每一種營養食物都有吃到,才能確保身體吸收到所需成分,以抵禦外來的病菌侵襲。此外,平日不忘適度運動,除了強化身體肌肉的耐受度,也能增加體力。




 




3 定期回診:陳國瑚醫師表示,剖腹產媽咪大概在出院後一個星期需回診,自然產媽咪則可在出院後四至六個星期回診。「回診」相當重要,此時醫生要看媽咪生產傷口的癒合、是否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另外還要檢查子宮收縮的狀況,看看器官是不是已經逐漸回到產前的正常位置等等。




 




陳國瑚醫師




現任/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




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台大醫院婦產部教學主治醫師




台北縣立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暨開刀房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博士




 




~原文刊載於2012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