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幼兒的繪畫能力的發展()



塗鴉是幼兒寫給自己的信,是孩子回歸到「自身」的自我說明。




                                                       摘自:網路文章




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兒童直觀力的原始現象。從鋸齒狀中我們已接觸到一種形象,它可以被理解為裝飾,理解為同一要素的排列、反覆。有如時鐘的滴答聲,空間裡這種連續的鋸齒狀對孩子而言也極有它的吸引力。不久,孩子會往渦狀形中畫滿一排排的圓環,看上去像是沈凝不動的脈搏,是血液流動的節奏。此外,呼吸也開始明顯地成為新形象的激發者,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接一個的曲線組成的形象,如同樹的年輪在空間層層重疊。幼兒就是這樣還在他活動的第一階段,在他與世界的接觸中,發現了三種規則:排列、變化、交叉。這些規則不僅是基本裝飾法的本源,也是形成原始性圖像的基礎,還有第四種規則:散布,也漸漸開始在塗鴉中出現,孩子在原始渦狀形中畫滿星點,一眼看去使人想起浩瀚的宇宙。這裡我們看到,一切形式的這些要素不是產生在單一的個體中,而是一開始便在整體中發展。這之後,孩子才接納世界,並把它和自己的空間感覺和身體感覺同化在一起。




  教育家不重視塗鴉階段。他們為了要使幼兒儘早迅速地走向具象表達,幾乎總是忽略了這個非同小可、舉足輕重的階段。而幼兒卻是在塗鴉階段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空間,並在此內在空間裡接受世界。人們對塗鴉階段的本質缺乏認識的另一原因,在於此階段是在家庭裡發生的。兒童進入學校時,他的這種「古老」時期早已是歷史悠遠而恆久了,而教師卻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好好利用兒童的這種早年歷史來幫助兒童。因此,他經常不知「繼往開來」的道理,而必須費力地重新開始,於是,某些複雜的情況就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團。實際上,他的任務正是要避免兒童的發展成了片段性而終止,他既然知道兒童的發展將去向何方,也應該清楚兒童的發展是來自何處,他應該有能力使兒童的發展在後期階段,仍保持看前期階段的成果。




  兒童早期的「觸知感覺,即觸覺性」的意義,更是鮮為人知,就是在卡爾.海曼(KarlHeymann在巴塞爾出版的應用心理學叢書中的《兒童與藝術》(Kind und Kunst)這樣優秀的書裡,也只是以傳統的方式觀察了兒童的發展:「第一階段主要為運動機能態度:從出生到二歲;第二階段為運動機能 視覺態度:二歲到五歲;第三階段為視覺
運動機能態度:五、六歲到而成熟期;第四階段主要為視覺態度:兒童時代後半期、成熟期和真正的青年時期。」
這裡,缺乏對純粹的運動機能做為旋轉運動的認識。在較大的兒童身上,這種旋轉運動機能,也透過他們對翻筋斗、坐旋轉木馬的喜愛,對側手翻和空翻筋斗的偏愛不斷重複表現出來。另外,這裡也完全沒有指出觸覺性是對世界經驗和事物經驗的第一源泉。這就難怪人們對於早期兒童繪畫的解讀,遠遠落後於對文字的解讀了。




  繪畫發展落後於語言階段,對語言的過高評價,對線畫和彩畫表達的低估,都是影響塗鴉階段的不利因素。但是,學會眼盲說幾個單詞的成績,可以肯定不比由兒童自己發現一個新的空間符號的成績大。往往,因為孩子不能叫出他所發現的符號的名字,大人便下意識地將此發現推斷為比較沒價值的東西。事實上,兒童所征服的這些空間符號之所以不破注意或是被錯認的原因,完全在大人身上;在於大人不能解釋這種符號的無知上。現在,因為大人喜歡讚揚孩子,他便美化、簡化了孩子的這些發現,那種可以意味著上千種具象的東西塗鴉的形態種類〈如同我國的漢字〉便被限制在已認識的、已命名的事物上。




  基本裝飾法與兒童繪畫的關係是一種間接的關係。兒童尚且完全活動在一種裝飾本源的空間裡,而裝飾卻已定出了此空間,它們已經是某種演生的,異化為具象的東西,人們可以利用它來做裝飾。這些形式之所以在過去和現在能起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它象徵著運動機能和觸覺,因而,觸動了我們原始的空間感覺和身體感覺。裝飾法不是通往早期兒童教育的鑰匙;恰好相反,塗鴉階段功用是使我們去開拓基本裝飾法的意義。如果說在古希臘人那裡,青銅時代的渦狀線變成了回形花紋或是波狀連紋花紋,那麼,幼兒畫裡相似的發展,便是從旋轉的空間感免過渡到箱形構造,形象化。




http://tw.myblog.yahoo.com/jw!9xkddpCGBxMTA0HrURp9/article?mid=3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dithyang 的頭像
    judithyang

    Tien-tien的樂學工作室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