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習獨立&獨處


文/蒙特梭利基金會講師 張庭枝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是甜蜜的負擔,當寶寶隨著年齡日益增長的時候,一心呵護著寶寶長大的你,是否也開始感覺到,寶貝愈來愈喜歡黏著父母了?尤其是每天與寶寶朝夕相處的媽咪,面對寶寶過度的依賴、是否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PART1 空間概念啟發分離恐懼】


寶寶是憑藉真實的東西來思考的,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解決問題的。一旦脫離可碰觸、可吸吮、可聽、可看、可嗅的環境,寶寶的思考能力發展也會顯得遲緩。寶寶的動作能力也是在安全、富探索的環境下,得到孕育和發展的。


 


一般而言,兩個月左右的寶寶,眼睛已經能隨著一個活動體移動,趴著時,頭能抬高30度左右的水平。三個月左右,寶寶的眼睛開始有些協調能力,喜歡四處張望,能夠追索成人照顧者的活動;更喜歡凝視自己的手,慢慢地發展出「手」和「眼」的協調。四個月左右,眼睛能注視手中撥弄的東西較長的時間,眼前若有吸引他的玩具、物品,他也會努力合攏雙臂企圖要抓取,兩腿亂踢,十分激動。豐富而充滿探索的環境,最最能幫助寶寶建立各方面的能力。


 


到了67月左右,寶寶能從這裡爬到那裡,他能循著媽媽的聲音爬進爬出,也可以在無阻攔的情況下,從這個空間爬到另一個空間,寶寶的「空間概念」被啟發了,他開始知道媽媽離去,有可能憑藉自己的爬動而再見面。寶寶正蘊釀著「空間」的概念,等到他爬得更好,或者,寶寶能扶著走,穩穩的跨步走時,對遠處的空間他就更有概念了。也就是在六、七個月大左右,寶寶的視覺發展,能清楚的分辨「母親」或「其他人」的不同,加上「爬」的發展,寶寶差不多也是在這階段開始,害怕和母親分離,怕接觸陌生人,開始不喜歡自己獨處了。


 


PART2 安定寶寶對環境的不安】


恐懼情緒的產生,一部分源於身心的成熟因素,一部分是受環境中成人照顧者的暗示,或日常生活中經驗的累積。剛開始寶寶懼怕的往往只限於日常環境中的具體事物,像是狗、雷聲、突然的巨響等。寶寶恐懼、不安的情緒大約出現在六個月大左右,對於突然的強烈刺激:如母親突然急速離開、沒有任何預告就被陌生人抱住、突如其來的聲響、莫名其妙湧現的陌生事物等。


 


因此,聰明的媽媽要養成孩子獨立、獨處的習慣,先要把日常生活週遭的一些可能引起恐懼、不安的因素排除掉。不要在寶寶還沒放出「我願意!」的訊號下,就讓陌生人逗弄、觸摸孩子,母親要離開寶寶視線時,最好也要放出寶寶能懂的訊息。譬如可以和寶寶說:「等一下喔!媽媽要去廚房一下下!」回來時又告訴寶寶:「喔!你看,媽媽很快就回來了!」


 


另外,確保育嬰環境的穩定秩序感,除了包括聲響、濕度、溫度,更要注意大型的家俱(像嬰兒床、桌椅……)儘量少移動及更換。尊重嬰幼兒生命中特有的秩序敏感期,給孩子穩定、溫婉、一致的照護,甚至,哺餵、進食、舒眠,以及警醒期間的遊戲時間,都能夠做有計劃、有節奏的安排。愈是平和有序的育兒環境,愈能孕育情緒平穩的孩子。


 


「獨立」是寶寶成長的第一步。放手讓孩子「獨處」,卻絕對需要審慎的評估,事前的籌備、計畫,給孩子和諧的情緒基礎,給孩子不畏逆境的勇氣,將是孩子一生中最深刻的禮物。最後,讓我再以艾瑞克遜的睿智名言做一個結語:「信賴可使嬰兒願意讓母親走出視線……」那麼,讓我們這些口口聲聲說著自己「愛孩子」的成人,試著放下我們的固執、放下我們的權威,真正建立一個『信賴』的環境與寶寶共享生命的真、善、美……一起品味「獨處」的甘甜,也一起領略「獨立」的芳馨。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