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教養專家~~發展學習篇




寶寶的大腦學習有關鍵期嗎?




Q:寶寶的大腦學習有關鍵期嗎?




 




A:從研究中得知,老人,甚至癌末病人,給予新的刺激,他們的腦部都還會長出新細胞、新的連結,以因應新的學習,尤其是在掌管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迴。研究不斷發現新證據,大腦的終身學習是可能的,大腦終其一生都有再生的能力,也有產生新連結的能力。因為大腦終生都在學習、都在產生連結,所以也沒有真正的起跑點,隨時都可以是學習新技能的開始。




 




基於這些年研究大腦的證據,可以說學習,其實沒有所謂的關鍵期。所謂關鍵期是指,只有在這個期間才能學會這種能力,超過這段期間就沒辦法學會。但是,大多數學者都同意,會有學習的敏感期,的確有些能力在某些年紀學起來相對來說是最容易的。例如,在語言的學習,一、兩歲之前的小孩,對語音、語調的學習,的確要比大人敏感,而這個能力會隨著成長逐漸減弱。「三歲定終生」的說法太過絕對,即使從小給孩子接觸一些訊息,讓他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因為熟悉而比較容易,但如果父母因此急著在孩子小時候強迫他學很多東西,過多的學習造成的不快樂、過度壓力,反而讓學習變得更慢,甚至產生抗拒的心理,適得其反。




 




 




 




為孩子做大腦皮紋檢測,聽說可以提早得知孩子的發展優勢,可信嗎?




Q:為孩子做大腦皮紋檢測,聽說可以提早得知孩子的發展優勢,可信嗎?




 




A:假如他們是測手上的指紋,去解釋大腦皮紋,以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從科學角度來看,是無稽之談。因為小孩的指紋是四個月大就發展出來,大腦皮紋則是七個月大才分化,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不太可能透過測驗,就知道孩子未來適合做什麼。




 




根據目前的大腦神經科學研究,更是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皮指紋可以判斷腦量。即使有一個儀器能直接看到大腦皮紋本身,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大腦皮紋可以預知孩子的未來發展。




 




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來看(透過長期對腦傷病人的研究,推論人的腦部有好幾個區塊是獨立運作,掌控不同能力的發展,所以每個人有多元智慧,如音樂、數理等),皮指紋測到的是腦部的橫斷面,在檢測結果中表現較好的智能,有可能只是屬於早期發展的區塊,而表現不好的,則可能是發展進程較晚的區塊。




 




每個人智能發展的速度不同,也會受到後天刺激的影響,很難單從一個檢測結果去論斷什麼是優勢智能或弱勢智能。




 




其實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全腦很密切的互動,也許展現出來的結果,有人空間能力強、有人語言強。目前沒有任何研究測量顯示出,大腦的大小或皮紋的長相,與他們的某些能力有相關。孩子的發展會同時受到先天基因及後天環境影響,且幼童時期各方面還在持續發展;畢竟教育是長期養成的過程,先天特質不是絕對的,後天的教育和努力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如果能讓孩子獲得好的啟發,自然可以多元的發展。




 




 




 




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會不會彼此造成干擾?




Q: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會不會彼此造成干擾?




 




A: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教授陳錦芬的答案是:不會。台北市政府曾委託研究發現,一週上四堂英文課的小一學生,和未上過英文課的小一學生,在國語發音及中文讀寫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單一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腦部的語言機制只感受到單一的語言,對母語中沒有(或不常出現)的語音,就逐漸失去辨識能力,所以,要避免的反而是「單一語言」的學習。例如「全美語」或「全中文」的學習環境,都會造成部分語言神經樹狀突與突觸的萎縮與消失,讓幼兒漸漸喪失對不同語音的辨識能力。在幼兒時期,父母可以提供各種不同語言的輸入,保持幼兒聽覺神經細胞的活躍。這樣雖不能保證未來學習外語絕對成功,至少為孩子保留了語言學習中很難掌握的辨音能力(聽力)。




 




 




 




如何為學齡前的小孩,布置家庭的閱讀角落?




Q:如何為學齡前的小孩,布置家庭的閱讀角落?




 




A: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譬如聽、說、寫等能力一起 成長。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轉化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等多樣化的經驗。




 




在孩子的閱讀環境裡,應該配備書寫、繪畫……等等的工具,讓環境的硬體設施,自行「鼓勵」跨領域的探索;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跨經驗的整合;讓環境自己「邀請」孩子到那兒看書、思考、想像和調節情緒。




 




此外,在閱讀角落裡,你一定會放置書本和其他工具,相信你也希望養成孩子自行收書和收玩具的習慣。但要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需要考量孩子的能力,不能把閱讀角當成倉庫來處理。比如說,你把所有圖書像圖書館的架書方式,直立的陳設在孩子的書架上,就無法讓孩子養成書本歸位的習慣。




 




因為要把書直立放好,對幼兒來說太困難,要不就是書倒下來,要不就是拿一本,其餘的可能掉滿地。所以,考量幼兒的能力,是布置一個成功閱讀角的基礎。為孩子布置家庭的閱讀角,可參考以下重點:




 




一、專屬空間: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布置一個專屬的小空間。那裡只有一定數量的書(可替換)、舒適的靠枕、溫柔的燈光,讓它代言閱讀的重要性和親密性。




 




二、分類放置:能獨力拿取和放回書本或玩具,是自我在閱讀行為和探索行為上的能力。所以大人可把圖書和其他玩具分類放置,而且數量不能多,讓小小孩(甚至是一個爬行兒)能自行拿取,也能養成自行收拾的好習慣。比如說,把八至十本左右的書放在一個籃子裡,讓幼兒能靠著自己的能力,拉出書籃、拿取和放回書本。




 




三、延伸物和活動:有不同的延伸物,像是布偶、圖卡、小道具等等,讓小小孩延伸書中情境和理解。延伸機會愈多,理解的層次也就愈深刻。




 




四、環境字:有自製海報(如放大的手指謠歌詞)或環境字,讓孩子從唱歌、唸詞、動作和指字等等的綜合行為裡,探索語文的常識,像是口語應對字音、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向性等。




 




五、各種探索語文的工具:在孩子的生活空間裡,提供各式的書寫工具、紙張,讓孩子探索語音、語意和書寫文字間的關係,也讓孩子體驗「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不同角色和觀點。




 




 




如何判斷小孩是否需要發音矯正?




Q:我家有一對快滿五歲的雙胞胎姊弟。姊姊發音很標準,但弟弟就不是很標準。注音的ㄓㄔㄕㄖ,經過我們糾正幾次後還可以,但ㄗㄘㄙ就不太發得出氣音。我有帶他去給耳鼻喉科的醫生看,醫生是覺得還好,但他不是專門矯正發音的,保母則是建議我帶他去專門醫院檢查。想請問專家,要怎麼判斷小孩發音異常、需要矯正呢?謝謝您!




 




A:親愛的讀者您好,對於您的提問,我們特地從《親子天下》第22期〈孩子語言發展有問題,怎麼辦?〉摘錄以下回答,給您參考:




 




構音異常,也就是俗稱的「臭乳呆」、「大舌頭」,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與智力發展不見得有關,可能是口腔發音位置不對、聽辨能力不好、口腔靈活度的問題。例如把「草莓」說成「倒楣」;「西瓜」說成「雞蛙」。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盧璐分析,大部分兒童在三~四歲能正確發出多數的語音,且口齒清晰;大約只有五%的孩子會在上小學之前仍發錯或省略某些音。




 




語言學習必然會經過這些錯誤摸索、嘗試練習的歷程,家長毋須太過擔心;且學習有先後順序,發音得從簡單的ㄅㄆㄇㄉㄊㄌ等母音開始,之後才能慢慢正確發出ㄓㄔㄕㄗㄘㄙ等較難的音。即使真的需要構音矯正,專家建議,四歲以後才是治療的黃金期,過早讓孩子接受治療,要求達到字正腔圓的境界,既沒有必要也不易達到效果。




 




目前國內的語言治療師大多與醫院的復健科合作,因此有語言問題可直接前往復健科,由語言治療師做評估與治療、由醫師做診斷與衛教;必要時醫師也會轉介兒童心智科,做完整的發展評估。




 




 






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List.action?idTyp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dith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